嵩陽書院院長司馬望嶽修為停留在儒家四品已有十年,教書育人,感悟大道,距離突破只差一步,修為其實比四品入門的上官瑾要高。
李相白現身,司馬望嶽感受李相白身上的氣息,極度驚歎。
得到文殿傳承,按常理李相白身上應該是浩然正氣濃郁磅礴。可事實卻並非如此。李相白身上的浩然正氣很清淡。
這種清淡讓司馬望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舒服。司馬望嶽想到了詞骨文心、體被文質,只有這樣的人,才能將文殿浩然正氣和自身意象融合在一起,發自肺腑,渾然一體。
司馬望嶽越看李相白越是喜歡。
同時司馬望嶽也更加的懊悔,當初自己要不是留戀棋局錯失機會,哪有現在文淵閣和神機府什麼事情。
所以走向李相白的司望嶽臉上便帶了歡喜、懊惱、後悔並存的神情。
李相白有點奇怪,“你這是咋了!”
上前一步,司馬望嶽慈祥的看著李相白:“過不了法堂考核不要緊,我帶你去嵩陽書院。嵩陽書院可以開設一門學科,典籍修復,你教書育人。”
“哎吆歪,我去……”
滿眼小星星的李相白被司馬望嶽送上了絃歌臺。
當日上官瑾是獨自開文殿,李相白進文殿接受考核。
此時絃歌臺上的陣勢卻不同以往。
十二名法家弟子分列左右。
都是法家八品弟子。
自廣陵郡郡尉口中李相白瞭解過法家體系,和儒門一樣都是十個境界劃分,入門三境,證道三境,大成三境。三大境之上則是深明法度的佛士境。
入門三境和儒門的劃分頗為相似,分為修身境、正身境、明心境。
修身境顧名思義就是儉以養德,去喜去惡,虛心道合。
正身就是不以智累身,不以私累己。
修身正身,明心自見,此為入門三境,法家入門三境的弟子和儒門弟子一樣多半都在大周遍布各地的書院學習感悟。
入門三境的學習過程中根據學生體魄、耐性、天賦、脾性做一次分流。有的學生會成為法者。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則流向懸鏡司等機構,擔任斬妖除魔的職責。
所以法家證道三境產生了分支。
以文證道三境分為讀書人、立德人、立書人。
三境的意思是通讀法典,做利國利民之事,以法立德立言。
另外分支則是刑罰三境。刑罰人、法徒、法士。
證道三境之上就是大乘三境。
大賢、亞聖、聖人。
法家最高境是深明法度的佛士。
法家最後一名聖人出現在大周元景年間,至此往後,法家一門百年未出聖人。
無聖人,自然也無佛士。
絃歌臺上的法堂乃魏雲子辭氣凝聚而成,這位活躍在大周建國初期的直臣是法家亞聖。
站在絃歌臺上的十二名法家弟子都是明心境的法家弟子。
李相白登臺,十二名弟子開口。
“石以砥焉,化鈍為利;法以砥焉,化愚為智。”
十二名弟子齊齊出聲,廣場圍觀的民眾頓然間變得鴉雀無聲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