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著被歲月打磨出痕跡的青石板,李相白下山。
山上長寧觀。
小道士吳三千還在噘嘴。
“師傅,桌子、椅子都是從集市用兩文錢買來的,牆面也沒有墨痕,窗戶紙早就破了呀。”
粱行一滿臉的意味深長,“做事情要看結果,不要關注過程和起因,道觀節省了五十八文錢,賺了二十文對不對?這個錢可以給你增加伙食,可以買布料做新的道袍,人要向前看。”
“是向前還是向錢?”吳三千問。
“有錢就能向前,向前為了得錢,有什麼區別!”
嘖嘖稱歎李相白手藝,老道說道:“李相白修補古籍的技藝登峰造極,早就可以入嵩陽城藏書樓當一名良工,專門修補諸子百家遺存下來的典籍。可惜生不逢時,沒有人推薦。”
“《剪燈瑣語》、四十二本典籍送到嵩陽城藏書樓就能得到銀兩獎勵,錢銀還能用來修葺道觀。長寧觀雖然沒落,但也輝煌過,師傅在嵩陽城藏書樓典籍樂大人面前能說幾句話,回頭推薦推薦李相白。師傅喜歡錢,但也慧眼識人愛才惜才,李相白需要的不是數十文錢,而是機遇,機遇!”
吳三千認真的點頭,感覺自己有點錯怪師傅了。
曲曲折折近十多里的山路,李相白走的雖然氣不喘面不紅但也小心翼翼。還好沒有遭遇到打秋風的鬼和巡山妖物。
出山,地形平坦,李相白依舊沒有力竭身疲的跡象,健步如飛直奔嵩陽城郊外。
午間時分,嵩陽城外集市的煙火氣中李相白進入自家小院。
嵩陽城依山傍水,小商河自城外逶迤南下注入直通大周都城西京的運河。
李相白的院落沿河而建,靠近河道碼頭集市,地段不算偏僻,門前是官道和稀稀拉拉的小樹林。開門進院,走馬觀花看新家。院內有取水的古井,北房向陽,是正房,用於居住。東、西兩個方向的房屋為廂房,南房門向北開。
破舊,茅房。但是實實在在的“廊院式”四合院建築。
站在院中老核桃樹下,李相白感慨一聲,“我有了一座四合院。”
微冷的春風吹過,有三兩根茅草被風捲上天空。
“春風捲我三重茅”。李相白唏噓。
北房兩廳,一間用於休息,另外一間放著修繕書籍所需的各種大小器具。內有四個書架,齊整的擺了近千冊書籍。
書籍都是身體原主人蒐集而來,殘破書冊都做了修補,整舊如舊。李相白放棄了毀書修補的投機取巧行為。
存錢不多,從原主記憶中李相白翻箱子倒櫃找到了五十文錢。
午間吃的是饅頭,一文銅錢四個饅頭。在集市溜達一圈,瞭解消費水平,李相白感覺到了生存壓力。
…………
距離李相白小院數里的嵩陽城。
城內正中地段建造有大周文淵閣設定在嵩陽城的藏書樓。
藏書樓上下三層,一二兩層設六個房間,分門別類收藏了儒法道墨為主的各家典籍,三樓通為一間,裡面是忙忙碌碌的十多名補書人。
陽光明明晃晃的從窗戶穿透下來在房間內拉出一道光和塵的斜柱。說話聲便也從廣陵郡郡守夏淵侯口中響起。
“文淵閣擴建,用於陳列古籍。廣陵郡人傑地靈文風濃郁,藏書樓藏書浩然如煙,近期又收錄數千冊。可這些書冊源自民間,年代久遠又缺少得當保管措施,多數都有殘破。三五日內京城文淵閣上官大人、南宮大人抵達嵩陽城甄選典籍入京,兩位大人抵達之前,所有典籍都需整舊如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