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得不說,張威平在宣傳經營方面,的確是有幾分本事。
這不,對於不遠萬里趕來的記者,還有評論人,那是把握的相當到位。
該給的車馬費肯定不會缺了,當然,需要說的話,肯定也不會落下。
在不斷加碼的宣傳攻勢下,《十面埋伏》也終於上映。
這一上來,就是又一波大力宣傳。
“《十面埋伏》亮相多倫多,意外慘遭上千人’埋伏’。”
“張毅謀率先開拓波蘭市場。”
“《十面埋伏》,一次盛大的全球狂歡時刻。”
……
沒錯,這一次《十面埋伏》的上映,直接被張威平整出一個全球上映的噱頭。
不得不說,作為國際上知名的導演,又剛剛弄出一部《英雄》來,自然不缺底氣。
然而,無論怎麼樣宣傳,電影還是無可避免的迎來第一波差評。
“《十面埋伏》,畸形的商業電影!”
“發生在華夏的故事,非要到烏克蘭拍攝,華夏的故事非要用英文歌聲,張毅謀崇洋媚外。”
……
雖然罵聲很多,可是票房一點不差,可見觀眾依舊是痛且快樂著。
首映前三天,《十面埋伏》的票房一舉突破3300萬,成功超越《英雄》。
只可惜,隨著口碑的不斷下滑,雖然票房不斷增加,卻已經有了頹勢。
《英雄》那樣的情況畢竟是少數,如今的電影市場,很難撐起2億票房。
或者說,當初的華夏太需要一部大片,《英雄》順勢而來,觀眾報復性觀影。
現在,只不過是電影市場迴歸了正常。
只不過,如此一來,《十面埋伏》身上的壓力卻是不小。
投資3億左右的電影,想要收回投資成本,票房至少需要超過7億。
當然,新畫面,或者說張威平的壓力不算大,透過出售版權,他已經早早收回2億成本。
這還只是北米和日苯的版權費,而在全世界範圍內,估計還能有一比收入。
再加上票房收入,《十面埋伏》不至於虧本,究竟能賺多少,那只有張威平自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