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如此,依靠自力更生獲得糧食的途徑,對游擊隊來說只能算聊勝於無。
游擊隊最大的物資補給來源還是周邊地區的村鎮原住民。
這也是游擊隊往往需要得到民眾支援,或者本身就是民眾轉變的才能堅持下來。
弄清楚游擊隊的補給來源,想要消滅他們就變得不復雜,只不過手段比較殘暴罷了。
這就是大漢帝國對外入侵需要使用無限制戰爭條例的緣故,通俗易懂的解釋就是三光政策。
殺光!燒光!搶光!
既然無法分別附近村鎮中良民的比例多寡,乾脆就全都滅掉,仁慈一點的把其中的民眾遷移走,但這麼做需要消耗不菲的糧食。
所以在野蠻的時代裡一般都是屠刀舉起落下,乾淨利落。
這就是為什麼在人道主義盛行的時候,入侵者的暴行才會公之於眾。
並不是說冷兵器時代入侵者一個個都很仁慈,或者說入侵者都沒有遭遇過游擊隊騷擾的麻煩。
而是冷兵器時代通訊不發達,更沒有記者狗仔隊之類的職業人士曝光。
所以游擊隊以及支援他們的民眾都已經變成屍骨被入侵者永久的埋在地下。
現如今大漢帝國的入侵戰爭就差不多,不是大漢帝國入侵時沒有遭遇過游擊隊,而是哪裡爆發游擊隊哪裡的民眾就會遭到滅頂之災,久而久之,游擊隊就消失了。
阿拉伯半島鬧得這麼兇,說白了還是因為阿拉伯半島沒有經歷戰爭直接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接管過來,被大漢帝國的官員們視為直轄本土,所以自然剿滅游擊隊的時候束手束腳。
不用餓肚子的游擊隊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可不能小覷,他們都是本地人,最懂的就是避實就虛,再加上當地民眾的掩護,佔領的漢軍在游擊隊面前就跟瞎子聾子一般,被打個伏擊什麼的太正常了。
雖說漢軍中的武士兵團在貧瘠地區戰鬥士氣不足,但好歹也是正規軍,武士兵團大部分都是老兵組成,哪怕沒什麼士氣也不是一群阿拉伯起義軍能抵抗的。
阿拉法特能打出一個大勝仗靠的不過是伏擊的先手優勢以及以多擊少的便利。
即便如此,起義軍的傷亡比起被擊潰的武士兵團也維持在1比1作用。
打了勝仗戰損比卻持平,可想而知雙方的戰鬥力差距多大。
難怪阿拉伯半島在默罕默德陣亡後,一直被奧斯曼帝國鎮壓起不來身。
只是戰敗的奧斯曼帝國讓阿拉伯半島的起義軍首領信心爆棚,再加上阿拉伯半島上一直沒有遭到漢軍的進攻,起義軍根本沒有見識過漢軍真正的可怕之處。
即便是接管的漢軍也都是武士軍團,使用的武器裝備跟奧斯曼帝國差不多,火繩槍和大刀長矛搭配。
大漢帝國的燧發槍用來武裝大漢近衛軍都不夠用,需要分批次,自然不可能給武士兵團列裝燧發槍。
所以武士兵團中的火器都是火繩槍,不少武士還使用著大刀長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