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圖麾下除了三個正規的羅馬軍團外,還有同樣數量的輔助軍團,這些輔助軍團不是職業士兵,來源比較複雜。
有被羅馬共和國征服的巴爾幹地區募集的戰士,也有流浪的僱傭兵團體,或者是羅馬共和國境內由於大量奴隸湧入而失去工作的公民。
這些輔助軍團對士兵的要求沒有那麼高,而且軍餉薪酬較低,武器裝備並沒有完成統一化,主要是用來協同羅馬正規軍團作戰和充當民夫之類雜役的。
當然,在被征服的土地上,輔助軍團可以立馬轉換為當地的治安部隊,不用讓羅馬軍團進行拆分從而導致野戰力量的削弱。
羅馬共和國就是用這種方式,保證了征服過程中中,不會因為地盤越來越多,而把主力精銳分散駐紮。
布魯圖原本麾下的三個羅馬正規軍團,每一個羅馬軍團都配屬兩個輔助軍團,總共有六個輔助軍團,但由於佔領巴爾幹戰區的需要,如今拉上戰場的只有三個輔助軍團。
剩下的輔助軍團都打散到各個城市和交通要點駐守。
巴爾幹戰區沒有被羅馬共和國化為行省,就是因為剛被征服不久,還停留在軍管階段。
當然,現在巴爾幹戰區不少地方已經開始豎起招兵點,布魯圖正在擴充輔助兵,來彌補治安駐紮帶來的兵員分散問題。
只是,大漢帝國的入侵打斷了這個節奏。
三個羅馬軍團呈現出一個三角形陣列,輔助軍團則穿插在三個軍團之間或外圍。
輔助軍團中重步兵比例很低,披甲率也不高,大部分都是投射兵種和輕步兵。
而正規的羅馬軍團,清一色都是身穿羅馬制式鎖子甲的,頭戴鐵盔,手持卵型大方盾,佩戴標槍和短劍的重步兵。
由於這個時代的弓箭不給力,對重甲目標的殺傷力有限,所以羅馬軍團並不重視弓箭手等投射兵種,而是把破甲能力優秀的標槍作為標配。
同時,羅馬正規軍團除了斥候騎兵外,都是步兵單位,作戰時的騎兵單位都是來自於輔助兵。
羅馬軍隊中,騎兵都是輕步兵,手裡拿著長矛和馬刀,由於缺少馬鐙,所以不配備弓箭。
雙方陣列擺開後,布魯圖按照羅馬傳統的戰術,讓輔助軍團中的投射兵種先行進攻,騷擾敵人。
此起彼伏的號角聲中,烏泱泱一大片排著混亂隊形,但還算密集的輔助軍團投射兵種開始前進,後方的羅馬軍團則站在原地巋然不動。
比起建制混亂的羅馬共和國投射兵種,肖雲陽這面的漢軍有專門的弓箭手部隊。
他們排成鬆散的弓箭手射擊陣列迎面向前,形成第一道陣列。
隨後,把箭矢插在前面的泥土地上,一支支斜插在最方便入手的位置!
每一個弓箭手一連插了十隻箭矢在土地前!
這一行為別說是對面的羅馬士兵,就算是同為友軍的保加利亞士兵也滿臉疑惑。
他們不明白,為什麼要把好端端的箭矢插在腳前的土地中?
漢軍的弓箭手挑選的都是土著白人中的獵戶和原本馬其頓王國不多的弓箭手,這些弓箭手其實並不算是漢軍中的正兵,而是類似輔助兵的存在。
所以漢軍中的弓箭手絕大多數都是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