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招展,號角震天。
地平線上,一道火紅色的細線漸漸浮現。
那是亞歷山大大帝親手訓練的精銳馬其頓方陣步兵,每一個方陣步兵都頭戴希臘式雞毛頭盔,身披猩紅色的披風,裝扮倒是跟斯巴達戰士有八分相像。
雖然肖雲陽透過研究戰例明白這些馬其頓方陣步兵並不是亞歷山大的真正底牌,但他們確實整個陣線的中堅力量。
是最後定鼎勝局和挽回頹勢的保障。
在亞歷山大往日的戰績中,往往都是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士和輔助兵先行進攻,攪亂敵陣後,馬其頓方陣進行正面推進,給予敵人致命一擊。
如果前面的攻勢受挫,馬其頓方陣就是防禦正面敵人趁勝追擊的堅盾,為亞歷山大重整隊伍爭取寶貴的時間。
可以說,亞歷山大的夥伴騎士和馬其頓方陣是相輔相成。
沒有夥伴騎士和大量輔助兵的保護,馬其頓方陣的側翼和後方就是致命的弱點。
馬其頓方陣強大的正面推進能力,又可以大大彌補夥伴騎士人數不多的劣勢。
行進中的馬其頓方陣步兵都是豎著長矛,每一杆馬其頓長矛都足足有六米多長,遠超這個時代的任何版本的騎兵長矛。
哪怕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斯瓦迪亞騎士的騎兵長槍,長度方面都不如馬其頓長矛。
如果用騎兵衝擊馬其頓方陣正面,絕對會是一個悲劇……
在馬其頓方陣側翼,則是連綿不絕,身上連一套皮甲都沒有的輔助兵輕步兵。
這些輔助兵和輕步兵往往都是馬其頓王國的‘無產階級’和奴隸兵組成,馬其頓王國也是奴隸制國家!
準確來說,在肖雲陽現今掌握的外國勢力中,就沒有一個不是奴隸制政體的國家……
在輔助兵和輕步兵的更外圈,則是裝備華麗厚重的亞歷山大夥伴騎士。
他們分為兩部分停留在兩側隨軍前進,既可以護衛主陣又可以作為機動力量隨時出擊。
至於馬其頓方陣後面,由於敵方人數太多,哪怕肖雲陽站在高地也無法看清。
雙方交戰的是一處平原地帶。
這裡的地形亞歷山大十分滿意,肖雲陽因為有斯瓦迪亞騎士,也非常喜歡。
平原地形既適合馬其頓方陣平推衝刺,也方便斯瓦迪亞騎士進行衝擊碾壓。
由於亞歷山大大帝麾下的斥候比肖雲陽的斥候給力,所以肖雲陽迄今為止都無法知曉亞歷山大所部的具體兵力,只能根據亞歷山大所部留下的一些痕跡推斷出,他們的兵力在三萬到五萬區間。
也就是說,肖雲陽再一次處於兵力劣勢……
當然,肖雲陽對這種情況已經習慣了,自從他來到這個世界後,每一次決戰都是以少打多。
好在這點差距前排士兵是看不出來的,三萬多希臘軍團拉開的戰線絲毫不比對面的馬其頓方陣差勁。
接近到一里多遠的時候,馬其頓方陣戰線猛然停下腳步,緊接著就是此起彼伏的號角聲響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