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我知道了趙老師。”
朱志剛頓時醒悟過來,連忙應了一聲。
不過話說回來。
趙一凡其實也察覺到了,王朝輝對於他的態度,有些熱情的過頭了。
這讓他心裡也有那麼一點兒奇怪。
不過。
這也不是什麼壞事兒,趙一凡也就是腦海裡略微思忖了一下,就過去了。
“趙老師。”
坐在診室裡面,趁著沒有病人來看病的時候,朱志剛將隨身所帶的筆記本拿了出來,這上面他記載了一些問題,就等著找到機會詢問趙一凡,“您能不能給我講一下這個病例……”
趙一凡自然不會拒絕,開始給朱志剛講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來了一個病人,依舊還是和之前一樣,趙一凡坐在旁邊不吭聲,由朱志剛進行望聞問切的治療,如果朱志剛的診斷沒有錯誤的話,那麼趙一凡是不會開口說話的。
任由他用自己的方法去治療。
在病人走了之後,如果有需要糾正的地方,那麼趙一凡就會當場指出來,如果是有錯誤的地方,那麼在病人還沒有走之前,趙一凡就會開口糾正。
中醫和西醫最大的不同之處,就是在於這裡。
西醫經過這些年來的發展,對於如何治療,早就有了一套標準化的治療方案,只需要用儀器進行甄別,確診之後,就可以進行治療,所以對於西醫而言,學歷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中醫則不同。
中醫講究的是“因人而異”,俗話說的好,這個世界上沒有同樣的兩條河流,同理,自然也不會有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既然人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中醫看來,即便是兩個人得了同樣的一種病,他們的病情也都是不會完全一模一樣,毫無差別的相同。
就拿最常見普通的感冒而言。
有的人,感冒了之後,吃點感冒藥,兩三天就能好,但有的人,感冒了之後,就會立刻引起高燒;同樣,感冒也分為流感,病毒性感冒等等。
所以中醫在下藥時,要講究對症下藥,如何對症呢?那自然不可能像是西醫那樣,用各種儀器進行檢測化驗。
因為,人是活的,機器是死的,醫療器械的檢測結果,實際上最終還是由設計機器的人,在設計之初輸入的程式判斷來作為甄別結果的手段。
這自然就不可能做到精細。
只能是在一個數字範圍之內,一旦超過這個數字範圍之外,西醫往往就無法斷定病人的病情,究竟是屬於那種病了。
在這方面上,中醫的診斷手法,雖然數千年來都沒有改變,依舊是望聞問切,但是,隨著時間的累積,雖然診斷手法沒有變化,但是隨著時間,經驗,中醫的誤診率其實是在不斷慢慢下降的。
也正是因為望聞問切需要中醫自己親自去體驗,所以無法和西醫那樣,形成一個標準流程化大規模的推廣。
喜歡修仙一萬年請大家收藏:()修仙一萬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