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上四個皇子倒是齊心,全部上奏皇帝快給九皇子封王,只要留著九皇子不封王,就是等著給九皇子儲君之位,一般的情況下,皇帝要想讓哪個皇子做儲君,就會不給哪個皇子封王,封王的,去了封地的,一般的,只要皇帝京城裡不缺兒子,這個皇子倒是與儲位關係不大了。
九皇子是應該封王了,皇帝拒絕御史的本章,讓四個皇子就更慌張,恐怕皇帝已經決定九皇子是儲君了。
皇帝沒有聽御史的本章,就讓這四個皇子著急了,不顧四個兩撥掐架,趕緊聯合起來對付九皇子。
今日的本章一奏,皇帝當即就氣壞了,九皇子雖然是最小的,可是九皇子是嫡皇子,皇后所出。
皇帝怒氣衝衝的下了朝,召集幾個老臣進御書房,商議立太子的事,皇帝是想拖延幾年,是怕九皇子成了靶子,想等九皇子再大點兒,武藝再高點,韜略再多一點兒。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起碼能扛住危機時候,沒有讓他有後顧之憂的時候再冊立太子,就不會讓他特別的擔心了。
群臣早就吶喊立太子,聽到了要立九皇子儲君的時候,大臣竟然有倆不同意的,兩個是被那四個皇子收買了。
“立嫡,立長,這是祖訓,沒有嫡才能立長!”
應該為儲的是九皇子,一個堅持立九江王,一個堅持立臨淄王的,這是三派。
三派僵持不下,皇帝怒極,就定下九皇子,其餘的大臣也就只有默不作聲。
次日早朝皇帝就詔告立太子,代表四個皇子的四派極力反對,最後反對無效,九皇子還是成了太子。
四王反對沒有成效,含怒下朝。
皇帝命全城戒嚴,唯恐四王作亂。經過半月的戒嚴,四王沒有能夠達成願望,只有暫且隱忍。
伺機行動,下定決心勢要殺掉九皇子,皇帝的親信禁衛軍把守京城,皇帝戒嚴的迅速,四王沒有機會調兵。
立太子的風波才過去,九皇子已經十七歲了。
身材又高了一節,武藝就更超絕。
皇帝看著才長大的九皇子,很是感觸,自己九個兒子,如果都像九皇子一樣沒有野心多好,能夠輔佐九皇子太太平平的活著,不去爭那個位子,兄弟齊心其力斷金。
皇家就怕皇子們爭奪不斷,最後殺的只剩下獨根獨苗,皇帝的子嗣傷亡殆盡,就是天家最大的悲哀。
所以皇帝的兒子多也不見得是好事,也許最後只剩下那個坐在皇位上的。
這樣的皇家比比皆是,不殺的皇家斷子絕孫就是萬幸。
是四個在京的皇子就是四王的府邸均被圍困,裡不出外不進,皇帝就是怕他們造反。
緊緊的看著,讓他們沒有造反的機會,那四個去了封地的,還真是沒有什麼動靜。幾個皇子外家的兵權都被奪了,如果不監禁四王,讓他們隨便出入,肯定會與外家勾結髮兵造反。
這個有決斷的皇帝力挽狂瀾,保住大夏的江山沒有被顛覆。
此刻的盧婉蓉已經成了九皇子的助力,文武全才,跟藺簫學了真正的本事。
與九皇子朝夕相處,感情日漸深厚,盧婉蓉救過九皇子的命,這一層淵源更讓九皇子對盧婉蓉格外的親近,對盧婉蓉另眼相看。
被送去封地的四個皇子的親屬都沒有兵權,皇帝才讓他們去了封地,留京的四個皇子,哪個外家都有兵權。
這回全部被削,四個皇子馬上就老實了。
沒有能夠反起來,是皇帝的手段凌厲,殺伐果斷,沒有遲疑的就制住四王,經過了一個階段,四王才老實下來。
皇帝也是有心願的,不願意死掉一個兒子,皇家是要開枝散葉的,因為爭權皇家總是子嗣稀缺,古代的百姓就很缺,何況皇家太多爭鬥,死傷無數。
皇帝願意幾個兒子一個不確缺的活下去,使得皇家的人繁茂一些,為什麼總要爭鬥呢?就不能老實的為皇家效力,非要坐那個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