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隊長說道:“誰把這個孩子揹出去,記二十個工分兒,隊長看看沒有走的兩個婦女。”
走的幾個衝了回來:“我背!我背!我背!”幾個人搶起來了。
隊長面沉似水:“你們幾個走吧,沒有跟你們說話!”隊長冷冷的眼眸,像利劍一樣插進了幾個女人的心坎兒。
渾身一陣痙攣,顫抖一陣,目瞪口呆的看著隊長。
這時候先來的兩個婦女,一個蹲下,一個掫起改改,靠到她的背上。
一個攬住改改的腰,一個掫著臀部,站起來揹著走。
這個小姑娘很瘦,一陣風都能颳走,就五十斤多不了。
比一袋子大米沉不了。
背到了地頭上,兩人把改改放下來。
隊長招呼拉玉術的車,車上鋪了玉術秸,兩人把她抬到上頭。
隊長就叫倆人跟著車到衛生院。
藺簫就是要有病讓藺天象看看,她就不上班了。
就為的跟藺天象周旋。
馬車拉到公社衛生院,這倆婦女把人背進了衛生院,藺簫就睜開眼。
跟隨的婦女就說:“改改醒了!”
藺簫“嗯。”了一聲。
衛生院就倆大夫,一個女的,不是這裡的人,是縣衛生局派過來的。
還有一個老中醫,有七八十的,白頭髮白鬍子,精瘦的一個老頭,這個是本鄉的人。
這個老中醫是很出名的老大夫。
女大夫是西醫,這時候的西醫也沒有多少裝置,就是體溫計,聽診器。
試試體溫,聽聽心臟,聽聽肺部,判斷一下病情。
衛生院也沒有化驗和繁瑣的手續,看不了的病,就讓趕緊送縣醫院。
這裡比縣醫院近得多,當然是先到這裡來了。
女大夫看看體溫計:“不燒。”聽完了心臟:“心律慢點,這孩子貧血,太缺乏營養了。”
女大夫對老中醫大夫說道:“楊先生,您老給她號號脈吧,看我說的對不對。”
藺簫在車上一直是有氣無力的樣子。
裝暈沒有說話,進了衛生院才睜眼。
“我怎麼到這兒了?”這裡就是衛生院,藺簫做任務也有在這個時代的,進過公社衛生院。
牆上還有錦旗:妙手神醫,這錦旗誰送的?這個時代還挺時興先進個人先進集體,送錦旗的還是有的,表揚先進人物,勞動模範什麼的。
感謝醫生的也不鮮見。
藺簫那是明知故問。
兩個婦女以為她啥也不懂,當然要問了。
兩人回答:“公社衛生院。”
一點都沒有感到稀奇。
老大夫看看她的氣色,診了一會脈,就去開藥方。
這時候的老中醫,可沒有後世中醫的狠實勁兒,開中藥一下子就是幾百上千的。
這個時候的藥價也是很便宜。
一副湯藥三兩毛錢。
藺簫身上可沒有錢,老大夫開的是兩味藥,當歸黃芪,這就是典型的當歸補血湯。
要是後世就得上千元,怎麼也得二十幾味藥,得給你弄上幾百塊錢的紅參,或是太子參,山萸肉那些名貴的藥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