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發行版權買斷是一個國家一個國家的買,十幾個國家平均下來每個國家有個十萬八萬就收回了一百多萬歐元,對於小成本的文藝片來說那早就收回了投資成本,畢竟兌換比例在那裡擺著呢。
文藝片榮景那麼好,那商業片呢?呃,04年這會國內哪有幾部正兒八經的商業片呀。
當然這種話是開玩笑,不過真實情況是國產商業片在歐美市場反而不如文藝片那麼受發行商歡迎,有些商業片的買斷價格甚至要比文藝片要低,因為商業片拿不到獎鍍不了金,賣出去不容易。
文藝片跟商業片兩者的投資成本懸殊,根本沒有可比性,所以這也就是許多商業片要把收回成本的念想放在亞洲市場甚至國內市場的原因,國內票房一撲街那就真的撲街了,想要靠著歐美地區收回成本那是痴人說夢。
“我看小周是被這幾年的成功衝昏了頭腦,歐美市場想要拿到五六千萬的票房是何等的困難,《臥虎藏龍》雖然是華語電影,但核心就是純好萊塢式的,加上宣發策略的加成才有這個成績,我看他這次要跌一個跟頭了。”張偉評私底下跟王忠軍兩兄弟交流的時候依然不看好《疾速追殺》的收益。
如果按照國內的分賬比例,分到一千五百萬只需要四千萬票房就可以了,但是在歐美不同,沒有五六千萬是分不到一千五百萬的,這還是歐洲票房佔了一半的情況下,如果單獨計算北美票房,實際上要更高,因為北美的分賬遠比很多不明真相的人想象中低得多。
許多國內的觀眾認為04年的當下好萊塢電影在國內只有13的分賬很低,如果光看表面的話確實如此,但他們的13是旱澇保收的,而國產電影如果進入北美,有些時候仔細算下來甚至連13都沒有,甚至是個負數,虧本買賣。
2004年,好萊塢電影的發行經銷商跟院線方在票房分賬是比較佔便宜的,一般可以獲得百分之六十多到七十左右,如果按照這個比例,那華語電影拼了命也要擠進北美市場對吧,不求多高,有個一兩百萬票房拿個一百來萬美金不是美滋滋麼?
之所以大家都沒努力擠進去,是因為一進入北美市場他們就發現橫亙在面前的就是一座跨不過去的大山——發行渠道。
沒有發行渠道,那隻能尋找美國的發行商來合作,而對待非好萊塢製片公司製作的電影,好萊塢發行公司收取的發行佣金高得嚇人,沒有百分之四十根本談不下來,直接把許多製片商的念想斬斷。
《疾速追殺》把發行權籤給派拉蒙,派拉蒙收取的發行佣金就是高達百分之四十,這個百分之四十是以發行營銷商最後獲得的票房總收入來計算的。
這僅僅只是發行佣金,不計算任何其他方面的費用的,除去院線方的分賬票房之外的票房總收入的百分之四十已經被髮行商拿走,也就是說如果如果《疾速追殺》的票房是兩千萬,除去院線分賬之後能獲得的分賬票房大約是一千四百萬,其中派拉蒙的作為發行方的發行佣金就高達五百六十萬。
這好像是能夠接受是吧?畢竟如果有兩千萬票房,除去院線之外還能拿到百分之七十,票房總收入也有一千四百萬,再減去發行商的佣金,製片方好像也能拿到個八百來萬,似乎跟國內也差不多,但別忘了減去的僅僅只是發行佣金,可不是發行費用。
發行費用就複雜了,這裡麵包括再次獲酬權、複製印製費、廣告費、運費、保險費、稅費等,總之最後如果製片方能分到25已經是算發行方良心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了,這25指的是除去院線分賬之外的票房收入,也就是說製片方總票房分賬最多也就17.5,而這種待遇可不是誰都能獲得的,隨便提高點廣告費用啥的其他支出,賬面上最後出現虧損都說不定。
這就是“良心”的好萊塢,“偉大”的自由市場,歡迎全世界都來參與。
那周白是智商有問題嗎?明明有一千五百萬美金卻拒之門外,選擇了分賬模式,如果《疾速追殺》的北美票房達到五千萬美金,豈不是隻能分個五六百萬美金,生生的虧損了一千萬?
當然不是這樣,因為除了票房之外,好萊塢還有一個巨大的市場叫做影院後端市場,也就是俗稱的非票房收入,包括dvd為代表的“家庭娛樂”銷售收入、電視端銷售付費電視、有線電視、公共電視)、電影衍生品授權商品等基於版權分銷的收入。
周白瞄準的就是這個市場,如果《疾速追殺》被好萊塢發行商買斷的話,這些收入統統與他無關,這一塊的收入遠比票房要高,許多二三線小公司就是靠著這個市場活得相當滋潤。
這些收入都是已經被票房收入消化掉影片製作成本後的收入,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純利收益,規模越大自然利潤越高,以《疾速追殺》特有的風格,周白有信心光是線上下的dvd租售收入就會比票房收入還要高。
動作片的dvd收入本來就高,而《疾速追殺》恰好是當中風格最為獨特的一部電影,在dvd市場上商業和口碑上均取得成功是可預見的,十年之後它都能取得成功,這種乾脆利落的凌厲風格會讓觀眾愛死它。
而周白還有更大的野心,因為他在摸索一個可能,那就是“殺手宇宙”。
喜歡光影風華請大家收藏:()光影風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