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丹鳳眼微眼,臥蠶眉微挑,身上武將威勢盡顯,壓向來人。
諸葛亮卻是從容不迫,依然保持緩慢的節奏,走至三人面前站定,伸手指著旁邊草地道:“將軍若不嫌棄,請至此草地權坐。”
劉備欣然應喏,囑咐兩位兄弟在道旁等候,他跟著諸葛亮遠遠走至一處空地,毫不在意今日專門換的華服,席地而坐。
此時已是初秋季節,天色藍得近乎通透,寶釵捧著那支金燦燦的野菊花,身邊泉水潺潺,波光粼粼,如一彎月牙,倒映著天上烈日。
月中有日,日影照月,一片和諧。
間或有小鳥飛出草叢,發出輕輕一聲鳴叫。
草地上對坐的二人,劉備表情真摯,一派專心求教模樣,諸葛亮面帶笑容,眼稍眉角帶著若有似無的打量與試探。
兩人你來我往說到日影西斜,諸葛亮的神態已經放鬆下來,指著遠方滔滔不絕。
劉備斜坐在草地上,表情專注,實時作出或驚訝或欣賞的姿態。
不知諸葛亮說了句什麼,劉備撫須哈哈大笑,坐直身子,拱手作出求教的姿勢。
諸葛亮站起身,揚扇指向北方,繼而向西一劃,躊躇滿志,志在必得。
這一刻,斜陽剛好越過一處山坳,燦然陽光再無遮擋地聚灑在他身上,天地間最閃亮的人。
寶釵捧著那支菊花,漸漸看得痴了。
隆中對,她已憑記憶默寫在紙上。
然而,時間提前了近七年,江東孫策未死,北方袁紹殘部未滅,年方二十歲的諸葛亮,應當不會複刻出七年後的判斷。
但無論何時,她都相信這個人會作出最恰當的決斷。
夕陽緩緩沉入山下,侃侃而談的兩人才一起站起身,攜手大笑著走過來。
寶釵也站起身,迎向她的夫君。
劉備依依不捨,仍然拉著諸葛亮的手不放:“天色已暗,路恐難行,不如讓備兄弟三人護送賢伉儷回去?”
諸葛亮笑道:“此地民風淳樸,且已離臥龍崗不遠,明公無須擔憂。”
他松開劉備的手,向劉關張三人拱手告辭。
劉備追上來,眼中含淚道:“先生,備在新野日夜懸望,切勿失約。”
諸葛亮笑道:“安頓了妻小,自然會去拜望明公。”
他走出兩步,又回頭道:“明公,三日後請務必依亮所言,到劉荊州處借兵。”
劉備點頭,上了馬,又依依跟著送出三裡地,直到看到臥龍崗,才止步。
寶釵與諸葛亮並騎行過小木橋,回頭看時,劉備仍佇立在山頭,舉目遙望。
關、張二人跟著他身後,三人在山上又佇立成了一座新的山。
她心下略有些遺憾:這一世的史書上,不會有三顧茅廬了,可惜一段佳話。
次日一早,天剛矇矇亮,童子推開柴門,劉備竟然又站在了門口。
這次他沒有帶關張二人,而是帶了一位英姿勃發的俊美將軍。
童子詫異道:“劉將軍何時來的?”
劉備笑道:“剛到不久,先生在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