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當地農人使慣了直轅犁,並不識得這彎彎拐拐的奇怪器具,又見官府協助鐵匠鋪推廣,愈發心下懷疑,不敢隨意出錢購用。
此乃小事,劉表原也不放在心上。
寶釵聽聞此事,便趁一次拜訪蔡夫人,主動向劉表道:“姨丈,百姓們不識得此物,故而不敢輕易嘗試,何不找一人當眾試用,若效果好,自然可以推廣。”
劉表嘆道:“這犁具前所未見,不知效用如何。倘若效果確實不好,豈不丟臉?”
寶釵笑道:“這器具自有設計者,何不以官府之名敲鑼打鼓送與設計者試用,若果然耕作方便,此乃荊襄之幸。若效果不佳,丟臉的是設計人。”
劉表深以為然,當即派人說與浦鐵匠。
浦鐵匠大笑道:“正是呢,這第一套成品理當先送諸葛公子。”
他領著官府眾人,一路敲鑼打鼓,引了看熱鬧人群無數,熙熙攘攘盡往臥龍崗而去。
諸葛亮休沐在家,正與崔州平等人喝茶論學。
忽見這麼一大幫人來到,簇擁在門口,推出一人道:“諸葛先生設計的新犁,我等不知用法,還請先生試演!”
有一路從襄陽城跟來的人,見諸葛亮翩翩書生模樣,愈發不信了:“這樣稀奇古怪的東西,還是五穀不分的讀書人想出來的,紙上談兵罷了,根本不得用!”
立時引來一眾慣於潑涼水的閑人起鬨。
諸葛亮換了短打衣衫,挽了袖子,從房內走出來。
眾人見他有模有樣,都將信將疑地跟到地頭。
浦鐵匠親自在前拉犁,諸葛亮扶犁走在後面,身姿飄逸,手下舉重若輕,並沒有普通農人的吃力模樣。
那些潑涼水的很快又找到了理由:“這先生看著文質彬彬,倒是很有一把子氣力呢!”
周圍鄉鄰中多有精於農事的,片刻之間已看出門道,又見這犁轉彎方便,吃土甚深,便也上來試用。
眼看換了數人都是這般不費力氣,潑涼水的人一個個隱匿不見,只剩下爭相上來試用的農人。
半天內,竟將諸葛家的田地都耕完了。
眾人猶不滿足,紛紛圍著浦鐵匠打聽價格,也要訂一套。
浦鐵匠趁機道:“這曲轅犁圖紙乃是諸葛先生所贈,小老兒不過貼些火炭鐵水氣力罷了。”
“諸葛先生心懷蒼生,分文不取。小老兒感佩先生之德,情願一分不賺,只收取些鐵炭錢就是了。”
他說出一個價格,並不比直轅犁貴太多,眾人皆歡呼,圍著諸葛亮與浦鐵匠稱頌不已。
諸葛亮連連搖手,剛要說出設計者另有其人,人群中忽有一人,在人群中叫道:“諸葛先生,真乃大功德也!”
卻正是黃家書童黃巖,他一邊大聲說話,一邊擠眉弄眼,示意諸葛亮不要拆穿。
這一日,諸葛亮聲名,在襄陽間廣為流傳,隨著曲轅犁的推廣,這名聲又流傳到荊襄九郡,乃至河北、江東、西川等地。
曲轅犁,也逐漸有了個別號:諸葛犁。
這就是後話了。
當晚,諸葛亮送別眾人,迎著黃昏初落的夕陽,騎馬前去黃府拜訪。
黃氏父子還未從學業堂回來。
黃夫人聽得諸葛亮是來拜見女兒,慈愛笑道:“你姐姐是我義女,你便是我半個兒子,不必拘謹,到後院花圃去找你小妹妹罷!”
寶釵一襲荊釵布衣,兩手濕泥,正在移栽牡丹花苗。
聽得丫鬟梅鹿通報說諸葛亮來了,她忙站起身,卻來不及洗手更衣,便匆匆走至紫藤花廊下,讓簇簇紫藤花掩去身形。
諸葛亮對她這般守禮作派已有經驗,站在花廊另一邊,隔著繁茂的紫藤花牆,問道:“那曲轅犁澤惠蒼生,小姐為何要將聲名贈於亮一身?”
紫藤花後,少女已平複了心跳,不疾不徐答道:“我是個女兒家,聲名於我毫無益處。”
“再說,此犁亦非我個人智慧,本就取之於民,如今能借賢兄之手用之於民,便是我之心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