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方逐溪住在國家生態環境研究所的專家樓,手裡拿著份名單。
這是所裡的正式編制人員的名單,從所長到剛進所裡的大學畢業生都有,278人,名單還附有各人的簡單基本資訊,年齡,專業、學歷等。
按照所長譚建所說,方逐溪可以調配安排任何人,包括他自己。
方逐溪不是愣頭青,當然不會就這樣不客氣地隨意安排生態環境所的一把手,就算其他教授的安排也打算徵求譚建意見再作決定,現在只是瞭解一下情況。
而且對於方逐溪來說,真正的依靠是系統,現實中的科研組只能起到協助的作用。
當然,科研組參與的人員學術能力越強,系統獲取積分的速度就越快,學術能力越弱,獲取積分的速度越慢,如果弱到一定程度,甚至無法為系統提供積分。
夜色已深,譚建邀請他出去看看這西南城市特色的夜色,品嚐夜宵,被他以舟車勞頓婉拒了。
實際上經過基因強化以後,普通的乘坐交通工具趕路並不會讓方逐溪疲累,他只是想用這晚上時間好好梳理人工生態圈的科研專案。
自從確定了要研究人工生態圈後,方逐溪就找了許多相關資料檢視,對目前這個領域的研究有所瞭解。
黴國、毛熊和種花家都曾經研究了相關的科技,最著名的就是黴國的生物圈2號了,但這也是一次失敗的嘗試。
現在回看過來,黴國生物圈2號失敗的原因是當時黴國人對生態系統的認識太過膚淺,用作試驗的場地只有區區1.3萬平方米,卻要供養8個人生活,甚至還妄想模擬海洋、溼地、雨林、沙漠這些對維持封閉環境並沒有什麼好處的東西,而且目標是直接建立一個能夠自給自足的生物圈,這實在是步子太大扯著蛋了。
或許是吸收了黴國失敗的經驗,種花家的相關試驗就務實了許多,在月宮試驗中,不追求建立一個完全能與地球生物圈相比的封閉環境,而是把目標定位為建立一個封閉環境下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統”,兩個植物艙、一個綜合艙總共三個艙體加起來面積只有150平米,採用人、動物、植物、微生物組成的四生物鏈環系統達到平衡,成功執行了一年多。
顯然這種技術更加務實有效,起碼在目前的人類技術水平是可以真正有可能實施執行的,不過這種技術還是過於原始脆弱,面對外力影響會很容易就崩潰。
在這方面,種花家的技術已經算是比較強的了,黴國和大毛也只能採用人、植物組成的兩生物鏈環系統,平衡更加脆弱。
方逐溪不打算重複這種比較原始的技術,雖然在有限的區域建立一個與地球生物圈類似的人造生物圈不大現實,但有了系統孵化科技,建一個小型的生物圈應該是可以的。
而且方逐溪還有一個優勢,他已經孵化了基因改造重組技術,而且擁有的基因實驗室的,可以用基因改造技術專門改造一些適合的植物,比如能夠改造出能夠高效轉化二氧化碳為氧氣的植物。
因為實在不方便公開,這項基因改造重組技術目前只有他自己知道,宋心怡也只是知道一點。
看了名單,方逐溪心中有了大概思路。
他預估著要組建大型科研組至少得有三個副組長,儘量就在研究所的教授中挑選,如果有的教授不願意,也不勉強,可以向國家申請,相信調配一兩個教授過來應該不難的。
至於普通的研究員,方逐溪決定招收大約50名,這完全可以交給研究所來挑選,只要是從事這方面科學研究的人就行。
這個專案還必須有比較大的場地,方逐溪不打算建幾個密封艙了事,而是想模擬在月球的情況,至少得建一個能容納50人以上的基地。
如果是在以前的技術條件下,想要自給自足地提供50人吃的口糧,種植的糧食、蔬菜之類的植物數量不少,而且還要付出許多勞動,這50人中至少有一半人得作為基地的農民照顧這些農作物。
可是如今方逐溪已經開發了強級人工智慧,大部分的種植工作安全可以交給機器人,而且還能用基因改造重組技術開發出高產量的糧食作物,在食物的自給自足方面已經不成問題了,而且更多的糧食作物也能帶來更多的氧氣轉化,使基地的供氧能力更加穩定。
西南生態環境研究所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這裡的地方比較多,而且還是那種野外無人耕種的土地,方逐溪可以選擇令自己滿意的地方來興建基地。
大體的方案方逐溪心中已經有了腹稿,當然還需要實地到處走走才能確定。
第二日,方逐溪沒有浪費時間,直接向譚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計劃。
譚建當即表示支援,三個教授作為副組長完全沒問題,選50名普通研究員就更沒問題了,談到選地建基地,譚建則面有難色。
“譚所長,是有什麼為難之處嗎?”
“不瞞您說,我們生態環境所擁有的土地並不多,按照您的設計,這基地的面積不能少,那就必須用錢去買,我是擔心經費不足而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那大概要多少錢?”
“如果是買地,保守估計也要上億元吧。”
方逐溪笑了笑,“沒關係,我們儘管做出方案,我負責申請經費,上面一定會批的。”
他心中又補充了一句,如果不批我就自己掏腰包,不就是一億元嘛。
譚建哪裡想到這麼多,只見到方逐溪對億元鉅款也毫不在意,心中更是肯定這位年輕人的背景非凡。
實驗基地的選址需要方逐溪自己去挑選了,譚建乾脆派出熟悉情況的辦公室主任作為嚮導帶他四處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