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方逐溪開始收拾行李,準備開赴西南環境研究所。
雖然國家已經決定組建科研組,但系統並沒啟動群體模式,根據經驗,還需要他整合科研隊伍,科研人員到位了才會啟動。
宋心怡回到家,看到在收拾好行李的方逐溪,幽幽地問道:“又要去科研嗎?”
“這次很快的,就整合一下人手,佈置一些任務就可以,大概一週左右就能回來了。”
“嗯,那太好了。”宋心怡喜出望外,她還真擔心方逐溪一走就一年半載呢。
說起來科學家的另一半也不容易做,特別是國家頂級科學家,兩地分居是常態,甚至連見面都難,而且還持續時間很長。
方逐溪有系統幫助,每次科研只要幾個月時間基本都可以成功,換成其他人,連續幾年沉浸在實驗室中才是常態呢。
當晚,兩人很晚才入睡,方逐溪原本定了第二天上午的飛機,也只好換乘下午的飛機飛去西南。
譚建,西南國家生態環境研究所所長,今年56歲,在這個崗位來說還算是中規中矩,不算老,也不年輕了。
他正看著一道燕京直接釋出的命令怔怔出神。
成立人工生物圈研究組?科學院院士方逐溪直接過來擔任組長,西南國家生態環境研究所無條件全力配合?
譚建心中很是疑惑,科學院院士方逐溪?這是誰啊?怎麼沒有聽說過?自己居然對這位院士一點都沒有印象,這可是奇怪了,國內研究環境科學的自己就算不認識也不會沒聽說過啊,更何況還是個科學院院士,那更沒理由不知道啊。
也難怪他不知道,此前方逐溪的各種成就都和譚建的研究領域沒什麼關係,和環境科學有關的能夠治理沙漠的“沙棕樹”也都是保羅夫婦用基因技術發明的,外人根本不知道與方逐溪有什麼關係。
而且譚建的學術地位相對還不夠高,如果他也是科學院院士,就會聽聞最年輕的科學院院士方逐溪的事情。
總之現在的譚建是有些懵的,國家能夠在學院建立人工生物圈科研組當然是好的,這意味著國家會調配大量的資源和科研資金支援,平常所裡都在積極想辦法主動申請呢,現在不用申請,國家直接送上門,那自然是好的。
可是糟糕的是上面居然指定了科研組組長,而且要求研究所無條件全力配合,在通知文書中的口吻這位院士來頭大得很。
正疑惑間,辦公室主任走了進來,“所長,昨天通知中說的方逐溪院士過來了。”
“啊?這麼快?昨天才通知,現在就過來?”
“是的,下午2點的飛機,預估4點30分左右到機場。”
譚建抬手看了看腕錶,“好,安排一下,我親自去接這位院士,機場到我們學院大概一個小時車程,過來正好為他接風洗塵。所裡的專家樓現在還有空置的房間吧?”
“還有房間,您放心,我會安排好的。”
“嗯,我也不知道這位院士是何方神聖,但既然上面這麼重視,我們就得做好服務保障工作,免得他回到燕京告我們的狀。”
“明白,您放心吧。”
“好,你先出去吧,也給其他人通通氣,別給我整出什麼么蛾子。”
現在譚建壓根不相信方逐溪是真的來搞科研專案,心中十分懷疑方逐溪是上面安排來鍍鍍金拿資歷的,雖然科學院院士按道理說不需要什麼鍍金的資歷,因為本身就要有非常牛的資歷才可以成為院士。
不管怎麼說,這是上面派來的人,好吃好喝伺候著,完成了這攤任務就萬事大吉了。
下午4點30分,譚建帶著辦公室主任準時來到機場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