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靈異小說 > 梁祝之回歸 > 53今生-行

53今生-行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盤點歷史遺憾,不,我要改變歷史 孩兒劉諶,寧死不降! 全家殉國,我屠盡天下又何妨 大明:最強太孫,開局求老朱賜死 我的電子女帝們在現實搶我 中山穿越記 逍遙紅樓 紅樓:我,賈環,抄書百倍獎勵! 大周第一狠人 大明無敵聖孫 大秦血衣侯:我以殺敵奪長生 寒鋼影 我在大唐開診所 別墅通兩界,擺攤的我賺了億點點 開局!女帝竟讓我替她洞房 大宋梟雄 娘娘,對不住了 我就想安心種田,你讓我逐鹿中原? 亂世邊軍一小卒 逐鹿亂世,從捕魚達人到九五至尊

53今生行

要想富,先修路。雖然不知馬文才年少時唸叨的這句話從何而來,但桓秋深以為然。富裕不敢求,但百姓們的糧食要調撥,外地平價一些的衣料要運輸,都需要好走一些的路。

慶朝十六年仲春,桓秋立於彭城驛樓之上,望著官道上艱難跋涉的糧車。十數匹駑馬拼力拖拽著滿載粟米的木車,深陷泥濘的車輪在黃土路上劃出半尺深的溝壑。車伕揮鞭的吆喝聲混著馬匹粗重的喘息,驚起道旁枯樹上的寒鴉。她攥緊手中的輿圖,絹帛邊緣被指甲掐出褶皺——這已是本月第三起因道路損毀導致的糧運遲滯。

“啟稟娘娘,徐州太守急報,呂梁洪河道淤塞,漕船滯留二十餘日。”二十多年來,夏眠一直跟隨在桓秋身邊。她捧來漆盤,青銅漏壺的滴答聲裡,桓秋瞥見盤中新折的柳枝,突然想起馬文才弱冠時與她夜談的模樣。那時他摩挲著竹簡上的《考工記》,說“欲興邦利,當通衢路”,不想多年後竟成她的執念。

三日後,彭城太守府衙內,檀木案幾上攤開著八百裡加急送來的《道路興修奏疏》。桓秋執起狼毫,硃砂在“徵發民伕三萬”處稍作停頓,最終還是落下筆鋒。堂外傳來吏員議論聲:“此等耗費,恐非皇後內帑可支……”她將奏疏卷好,喚來管家:“取我陪嫁的金錯刀十二柄,明日送往琅琊王氏。”她已經跳出後宮爭奪,不在乎是否向妃妾示弱了。

修路首務在擇匠。桓秋命各州府舉薦善築路者,半月內集於洛陽。當來自蜀地的老匠李石帶著二十名徒子徒孫跪在宮門前時,她親自查驗其帶來的工具——那把青銅矩尺磨得發亮,刻度間還沾著巴蜀棧道的苔痕。

“可知築路三重法?”她問。李石叩首:“築基須實,鋪石須平,夯土須密。”話音未落,桓秋已命人取來彭城路段的泥土樣本:“此地黏土混雜砂礫,當如何處置?”老匠捧起土塊細察,良久答:“宜以石灰、碎陶末摻之,再用木杵九夯九壓。”

資金籌措更費周章。桓秋在朱雀門外設“通衢堂”,召見洛陽富商。波斯商人阿羅憾撫著銀須笑道:“修路雖善,然無利可圖。”她命人抬出輿圖,朱筆圈點:“此路貫通後,諸君貨隊可省十日腳程,且新設驛站供歇腳,食宿皆抽成於官府。”又取出太府寺印鑒:“凡捐資者,賜五品散官虛銜,商稅三年減半。”

旬月間,富商巨賈爭相解囊,洛陽紙貴,皆傳皇後以“路權”換財資。

然而,錢財夠了,問題依然很多。

仲夏,彭城至下邳的築路工地上,暑氣蒸騰如沸。桓秋頭戴竹笠,著粗布短褐立於築路工地上,看著民伕們將滾燙的砂石鋪在路基上。忽然,西北天際烏雲翻湧,頃刻間暴雨如注,新夯的路基被雨水沖刷得溝壑縱橫,混著泥漿的水流順著地勢奔湧而下,將三日來的勞作盡數毀去。

“快用草苫遮蓋!”桓秋大喊著,發間銀簪早已不知去向,濕漉漉的鬢發黏在臉上。但狂風卷著雨幕,草苫根本無法固定,她望著一片狼藉的工地,指甲深深掐進掌心。當夜,她將李石等工匠召集至臨時搭建的草廬,案上擺著被雨水泡脹的竹簡,墨跡暈染模糊。

“黏土遇水即化,尋常夯築之法斷不可行。”李石撚著胡須,眉頭緊皺,“昔年在蜀地修棧道,曾以木骨為架,上鋪石板,但此路綿延百裡,石材從何處得?”

眾人沉默間,桓秋忽然想起彭城郊外的廢棄窯廠:“燒製陶磚如何?既就地取材,又比石材輕便。”此言一出,屋內眾人面面相覷——陶磚多用於築牆,鋪路尚屬聞所未聞。

三日後,首批燒制的陶磚運抵工地。桓秋親自參與試驗,命人將陶磚鋪成三丈長的路段,以桐油、石灰混合的黏合劑勾縫。然而,經過馬車反複碾壓,磚縫處很快出現松動。她蹲在滾燙的路面上,指尖摳出碎裂的黏合劑,突然想起幼時在桓府後廚,見庖人用糯米熬粥修補陶罐。“糯米汁!”她猛然起身,“以糯米汁、石灰、桐油混合,定能堅固如鐵!”但此法剛一提出,便遭到戶部官員反對:“糯米乃百姓口糧,如此耗費,恐生民怨!”

桓秋當即下令,將自己宮中三年的俸米盡數捐出,並曉諭各地富戶:“凡捐米修路者,賜‘義濟’牌匾,可減免兩年商稅。”此舉一出,金陵桓氏率先捐米千石,其他士族紛紛響應。

解決了黏合劑難題,新的困境又接踵而至。

當道路修至泗水河畔時,遭遇大片沼澤。民伕們剛將木樁打入泥中,轉眼便被淤泥吞沒。桓秋站在竹筏上勘察地形,見岸邊蘆葦叢生,忽生一計:“編葦為筏,上鋪碎石,再以木樁固定!”此法雖耗時耗力,但終使道路順利透過沼澤。

最棘手的當屬穿越芒碭山。山體堅硬如鐵,鐵鑿砸上去只留下白印。桓秋翻閱《淮南子》,從中找到“以火燒石,再潑冷水”的古法。她命人在巖壁上鑿出石窩,填入柴草焚燒,待岩石燒紅,立即潑上冷水。只聽“轟隆”巨響,岩石迸裂,火星四濺。

歷經十五個月,彭城至下邳的道路終於竣工。通車那日,桓秋身著素服立於道旁,看著滿載貨物的馬車平穩駛過。一位老車伕趕著裝滿陶器的牛車經過,特意停下向她行禮:“老身趕了四十年車,從未走過如此平整的路!”桓秋望著綿延向遠方的大道,想起這期間的種種艱辛,淚水悄然滑落。這條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道路,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她為百姓謀福祉的堅定誓言的見證。

水路整治同樣艱難。桓秋親率水工勘察呂梁洪,見河道中暗礁林立,水流湍急,當即決定開鑿人工渠。禹寧心疼母後,讓羊預前來幫忙。羊預效仿都江堰之法,命人以竹籠裝石,壘成導流堤;又從荊襄調來擅長水戰計程車卒,持鐵鑿潛入水中鑿石。施工期間,一名年輕水工被暗流捲走,桓秋素服親往弔唁,當場承諾厚恤其家,並在河畔立碑警示。

當新河道竣工那日,首艘漕船順利透過,船老大敲響船頭銅鑼,聲傳十裡,兩岸百姓皆呼“皇後千歲”。道路既成,商隊往來如織。原先需月餘的路程,如今旬日可達。

洛陽東市新闢的”通衢坊”內,南來的絲綢、北運的皮貨琳琅滿目。酒肆老闆張二狗喜滋滋地向客人炫耀:”自新路通後,俺這杏花釀三日便銷完一缸!”

更有文人墨客賦詩贊頌:”昔聞蜀道難,今見阡陌寬。車如流水馬如龍,皆賴坤寧聖德功。”

最令桓秋欣慰的,是百姓生活的變化。往日因道路險阻而滯銷的山貨,如今能及時運出;平價衣料沿著新道流入村鎮,婦人不再為布料發愁。她微服走訪時,見農婦挎著新布包袱趕集,孩童在平整的道路上追逐嬉戲,鬢邊銀步搖與路旁新開的桃李花一同搖曳。

忽有老者攔路叩謝,手中捧著新收的麥餅:“娘娘修的不只是路,是俺們的活路啊!”桓秋彎下腰,輕輕接過麥餅,微笑著說道:“老人家,這都是百姓們自己的努力,我只是做了我該做的事。”老者抬起頭,眼中含著淚花:“娘娘,您不知道,以前這條路,坑坑窪窪,我們糧種也不好,糧食不夠吃,人也出不去。現在好了,糧食畝産高了,路修好了,我們的糧食能賣個好價錢,日子也越過越紅火了。”

桓秋心中一暖,她知道,這些變化不僅僅是路的修繕,更是百姓們對生活的希望和信心的提升。她將麥餅遞給身邊的夏眠,說道:“嘗嘗吧,這是百姓們的心意。”

暮色漸濃,桓秋登上城樓。長街燈火次第亮起,宛如星河落於人間。遠處傳來陣陣駝鈴,那是西域商隊沿著新修的馳道而來。她輕撫城磚,想起馬文才當年說的“通衢路”,如今雖未臻富裕之境,但百姓有糧可運、有衣可購,這或許就是他們年少時共有的夢。晚風拂過,恍惚間又聽見少年郎朗朗讀書聲:“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桓秋微微一笑,心中默默唸道:“周道如砥,其直如矢。這路,不僅是腳下的路,更是百姓心中的路。只要路在,希望就在。”

她轉身離開城樓,這條凝聚著無數人心血的道路,不僅是一條交通要道,更是她為百姓謀福祉的堅定誓言的見證。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 大宋夢 家兄嬴政,誰敢殺我? 晉末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