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閃姐按你的意思,電視劇製作部門改革以後應該拿出怎麼樣的作品呢?”
“這也沒個具體標準,拍電視劇肯定是要證明我們改革的正確性,華悅娛樂每年都能出品一部甚至兩部收視率在2%以上的精品電視劇。
總不能廢這麼大勁兒改革了,電視劇的收視率還不如改革之前吧!至少要有所突破。
目前華悅娛樂製作的電視劇收視率最高的是3.6%,目測朱總的那部《漢武帝傳奇》收視率也能破3%,所以第一部電視劇的收視率起碼要在3%以上,怎麼也不能比《漢武帝傳奇》差的。”
“這樣啊!那就下猛藥好了。”
“猛藥?”
“對,給我半個月時間吧!我到時候把劇本給你。”
閃姐聞言點了點頭。
洛明之所以會選擇讓華悅娛樂來拍攝前世經典的電視劇,一方面是因為華悅娛樂在拍攝電視劇方面經驗充足,班底也全,讓他們拍攝電視劇,總好過灼光娛樂一點一點的拉團隊從零開始好。
另一方面是,華悅娛樂在一行的名氣太大了,說直白點就是品牌效應。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品牌效應這種東西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要作品質量優秀怎麼都能火,其實不然。
舉個可能不太恰當的例子,前世某為的手機沉寂多年後,突然高調復活,當時網上討論的最多的就是某為的手機值不值得購買。
很多網友是覺得某為不值這個價,高價低配的論調不絕於耳。
可說的人再多,也不妨礙某為的手機能賣出去,而且賣的很好,這就是品牌效應。
某為手機的價效比確實不高,不僅僅是某為,Phoe,三星這些大牌手機都存在品牌溢價。
購買他們的產品的人難道不知道他們的產品價效比不高,溢價嚴重嗎?事實上大多數人是知道的。
他們是自願為這些買單,買到了品牌效應,買到了心裡認同,買到了身份標籤。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上述說的品牌效應,認同,身份標識,其實都沒有什麼實際意義。
越昂貴的商品,稅率也越高,這不是為了限制富人消費,而是一種稅收策略,是一種再分配機制。
很多人總覺得自己是普通消費者,但是每個人都是生產者,否則怎麼叫“經濟迴圈“呢?
消費能力高的人買昂貴的手機,開有面子的車,穿品牌衣服,花更多的錢,貢獻更多的稅收,稅收最終轉化成社保基金和公共服務等,消費能力一般的人狀況會變好。
具體放在某為上,消費能力強的人購買昂貴的商品,這部分錢轉換成某為公司的工資,某為的員工會去消費;轉換成供應商的訂單,供應商的員工也會去消費;換成稅收,我們每個人都會受益。
最終這些錢會支援產業升級,供應鏈技術進步,品牌文化打造,創造更多的工作崗位,經濟情況才會變好。
消費能力低的人,並不用實際支援,就能夠得到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只是要避免走入消費者陷阱,這些價格明顯高於成本的商品是給特定的人買的,消費能力一般的人,為了面子,丟了裡子,實在是得不償失。
話題回到讓華悅娛樂拍攝前世那邊經典的電視劇上。
華悅娛樂就像是某為一樣,已經有一批電視劇粉了,就像前世的正午陽光一樣,有這種品牌效應存在,能讓電視劇更容易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