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一眨眼間,劉凌立後已經兩年,除了一些從地方上升上來的地方官員開始時有些不習慣,朝中大臣們已經習慣了劉凌上朝的時候龍椅後面有人的事實。br>&nb劉凌確實做到了“不分彼此,猶如一人”,在絕大部分時候,只要劉凌在的場合,姚霽必定在場,哪怕是上朝。
&nb今日又是上朝之時,劉凌和大臣們就新政實施之事又起了糾紛,雙方互相都無法說服彼此,無奈之下,只得又去找姚霽調停。
&nb說實話,找姚霽調停是對的,因為姚霽來自於未來,代昭帝時期的“元平改革”是她能夠倒背如流的部分,後來帶隊降臨的是代成帝時期,也就將成、昭二帝時期的相關資料看了又看,而其中“元平改革”的部分,恐怕比在場所有的大臣知道的都細。
&nb她不但知道改革從哪裡入手過、曾經在哪些步驟上是失敗的,改革中用了哪些不對的人導致出現過什麼樣的問題,也知道哪些著名的改革派大臣給劉凌起到了什麼作用。
&nb這場維持十年的改革,從水利、軍事、農業、商業、稅收好幾個方面提升了國家的國力,但劉凌卻在改革剛剛開始使得國力上揚時駕崩,以至於留下個“昭”的諡號,後世說起元平中興,平添了無數遺憾。
&nb如果他一直活著,恐怕這段歷史就要改成“元平之治”了。
&nb自從知道了這裡只是個平行世界,跟她的世界根本無關之後,姚霽心中的小心翼翼也減少了不少,有時候劉凌詢問她的意見,她也能夠按照歷史的評價和他討論大臣們的功過問題。
&nb這“護國天女”的稱謂,絕不是她自己往自己臉上貼金起的。
&nb今日也是如此,由於青、冀、慶等好幾州先遇旱災,又遇戰亂,好不容易平定戰爭卻出現蝗災,導致百姓紛紛逃離,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即便經過這麼多年的恢復,也依然不見什麼起色。
&nb嚇破了膽子的百姓情願做流民,也不願再回到家鄉去了。
&nb劉凌在農業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招撫流民、墾種荒田、推廣農具”,只要是願意去荒蕪之地墾荒的流民和百姓,兩年內免稅,三年後只要有能交稅的丁戶,該丁戶開墾的農田便歸流民所有,到了地方上,地方官府還要發放種子和農具,由多少戶共借一頭牛給開墾的農戶使用。
&nb現在的問題就是,根本沒那麼多耕牛,耕牛是官府出錢加擔保向有多餘牛的人家“借”的,在農忙時借給這些開墾荒田的農戶耕地,種子也是如此,由官府出面向出售種子的糧商大多是皇商)“租借”種子,等這些田地有了收成後以糧食抵錢歸還“種子”,由官府作保重笙。
&nb這方法一開始在慶州小範圍試驗時很是成功,可到了受災最重的青、冀兩州,即便是官府出面也有很大的阻力,很多人情願受“杖刑”也不願意將耕牛租借給朝廷分配,哪怕比民間拆解更高的借錢也不行。
&nb劉凌立後之後初次開始改革,一上來便動的是最不容易觸動各方利益的水利和農事,田也大多是荒田,原想著應該馬到成功。
&nb誰料“試驗”成功沒多久,剛剛開始推行就遇見了阻力。再加上之前他信心滿滿,在姚霽面前意氣風發,此時卻被官員們齊聲反對要求另想他發,無論是自尊還是信心都受到了極大的挫敗,又是氣又是失望之下,竟生出退卻之心了。
&nb當然,這“老子不相干”了的態度只是一種傲嬌的表現,大臣們也大多知道皇帝只是需要他們的安撫好借個臺階下臺,但剛剛爭執的太過激烈,很多大臣根本沒想給皇帝臺階,一部分老臣則是出於對劉凌的擔憂,並沒有貿然妥協。
&nb這兩年來,因皇帝的聲望實在駭人,有時候明明做的有些瑕疵的地方,已經無人敢提,遠不如剛剛登基時樂於聽諫。
&nb尤其是《起居錄》,按照高祖的規矩,帝后皆應有隨身舍人和女官記錄《起居錄》,但因為瑤姬的身份太過特殊,劉凌甚至不願意她住在後宮裡,帝后二人自封后大典起就一直同住在紫宸殿的寢殿,同起同臥,讀詩作畫,聽琴觀舞,談古論今,朝夕與共,根本沒辦法時時刻刻記錄《起居錄》。
&nb據說曾經有女官想要記下皇后的起居,結果曾看到起晚了上朝要遲到的帝后直接穿牆而出,活生生嚇暈了的事情。
&nb自那以後,所有人都心照不宣,《起居錄》這種東西再也沒有人提。
&nb可因為沒有了《起居錄》,皇帝缺少了不停自省的途徑,耳邊又盡是歌功頌德之言,這讓以陸凡和薛棣這一派“士族”出身的大臣們很是揪心。
&nb劉凌年輕氣盛,之前有“昇天”的經歷,無論在民間、軍中還是朝廷裡都已經有了無上的威望,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已經有了說一不二的氣勢,這種氣勢並不是因為劉凌的“治國之道”已經趨於完美,而是因為他身為皇帝、天人,以及天帝半子的身份,讓人們從內心裡生出的敬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nb但這位陛下畢竟是凡人,這種“敬畏”時間久了,就會醞釀出剛愎和自滿,哪怕這天下因為有上天庇護風調雨順,人君若是無德,造成的災禍就會比天災更為可怕。
&nb好在皇后瑤姬因為“仙人”的出身一直超然於眾人之外,不時提醒皇帝謹記自己的職責和身份,這才沒有出現什麼可怕的變化,可皇帝在所有人都沒有做好準備的時候突然開始實施新政,也是和他這種“自滿”分不開的。
&nb天下的百姓和代國的官員們都還沒有做好準備,精力旺盛的皇帝已經開始野心勃勃的準備改變整個世界,如果一開始就太過順利,日後的改革跟頭只會載的更重。
&nb而且如果皇帝一開始激烈反對所有人就屈服、畏懼與天威就此妥協,以後改革中要是出現了重大失誤,更不會有人敢開口直言皇帝不對。
&nb現在一開端就出了問題,對代國、對皇帝、對大臣,甚至對天下人來說,反倒是好事叛逃王妃,冷王借個娃。
&nb姚霽在代國並不只是個“吉祥物”,相反,因為她對於古代的歷史瞭如指掌,又能具體分析大部分的政事,大臣和劉凌都很尊重她、給予了她超過所有人的尊重。
&nb然而姚霽畢竟只是個歷史學家不是個政治家,所以她很少真正參與“政事”,只是根據後世的經驗提出幾種建議讓他們自己斟酌,在“不幹政”這一點上,她做到了讓所有人都無法挑剔。
&nb於是姚霽在宮中內外行走時,經常能“偶遇”擔憂劉凌的老臣,時時向她“諫言”,提出自己的意見。
&nb他們對於劉凌“驕傲自滿”、“急功近利”的擔心,姚霽早就明白,所以這兩年來她不停的提醒劉凌保持平常心,也願意作為橋樑,替官員們傳達他們不太好向皇帝說出的建議。
&nb此時兩邊局面僵硬,姚霽心裡瞭然究竟是怎麼回事,也就從善如流的挑起了“警醒”皇帝的責任。
&nb“陛下……”
&nb簾後的姚霽突然開了口。
&nb突然聽見皇后的聲音,朝堂上陡然靜了下來,剛剛還態度激烈的官員們立刻持笏正色,恭敬地按朝班位置洗耳恭聽。
&nb“陛下,您的想法是好的,如今處處都需要用錢,我們都知道您也是想希望以民助民,以商養農,儘量減少國庫和百姓的負擔,達到招撫流民、增加耕田的目的……”
&nb她不動聲色的先肯定了劉凌的想法,將他高高抬起。
&nb果不其然,劉凌剛剛還滿懷委屈的眉眼頓時舒展了開來,一副“我娘子承認我了就行你們說的我都不放在心裡”的滿足表情。
&nb姚霽見他這樣,心中也嘆了口氣。當人家妻子和當人家戀人果然不同,這兩年下來,她已經變得像是鵝暖石般的圓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