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丟下筆,重重抹了把臉。
“因為根本沒有什麼操練,或者是貪汙倒賣軍備太過,武備庫裡已經沒有了東西,根本就沒什麼損耗,為了擔心你們核查損耗數字,索性乾脆不報損耗了?”
劉凌的話一出,兵部衙門裡在尚書書房裡齊聚一堂的主管們赫然一驚,兵部右侍郎更是直接大呼:
“那怎麼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我剛剛細細算了一下,就拿關中最繁華的秦州來說,鎮守秦州的地方軍數量是四千五百餘人,這些還不包括守衛城池計程車卒和地方上維持治安的差吏。”
性情溫和的劉凌第一次露出這麼冷厲的表情:“這麼多軍隊,而且數量還在逐年遞增,按照十年前兵部核算軍隊人數而授田的面積,能夠維持軍隊日常的糧餉就已經很勉強了,更別說軍中常備馬匹、操練時箭矢和刀槍等日常的消耗……”
雷尚書聽到劉凌的說法,難以置信地拿起他案前計算的稿紙,發現上面密密麻麻的寫著一堆數字,有的是一個成年男人一日的消耗,有的是刀槍箭支損耗的估計數字,然後是土地的畝產,糧食市價售出的數字,武備的市價等等,零零總總,寫了滿紙。
他並不精通計算,但粗粗一看,也知道劉凌用的是商家最常用的記賬格式,雖然數字凌亂,但分類精確,往下一合計,竟估出近二十萬貫的差額!
這還只是一州之地,只是差額而已!
整個朝中去年歲賦不過兩千七百萬貫,各地富州不過歲賦兩百萬貫,貧瘠的州府一年連五十萬貫都沒有,這還是包括糧食在內折價計算的。
就算秦州之地的都尉府自己鑄幣,一年也鑄不出二十萬貫來,這麼大的虧空,他不但有三年沒報過損耗了,年年報給兵部的存糧和武備都是充足的。
他底下的兵都喝西北風不成?
“這……這怎麼可能……”兵部尚書嚥了口唾沫,看著秦州都尉府幾位主將的名字,蒼白著臉道:“這幾位都是老將,因為政績突出,這幾年損耗少、兵甲武備和人員操練情況都不錯,陛下還下令兵部嘉獎過……”
兵甲報的損耗少,說明該地的將領已經自己透過經營公田,或是削減軍營不必要開支等辦法自行在當地補齊了日常的損耗,所以需要中央補貼的地方就少。像這樣同時能夠練兵又能會經營的將領在什麼時代都是寶貝,所以皇帝才會下令嘉獎,以鼓勵各地將領紛紛效仿。
可如果情況不是他們想象的那樣……
要知道,各地軍府一報損耗,兵部肯定要派出人馬和工部一起核查兵庫的損耗情況,然後根據損耗來調配兵甲。
如果真是這樣糟糕的情況,這些地方將領自然不希望兵部來查庫房,否則倒賣兵甲、不修武備、操練過少的情況一查便知。
這是個惡性迴圈,原本只是為了隱瞞兵庫裡數量不符的情況不敢讓兵部來查,所以只能報沒有損耗,但實際上一操練肯定有所損耗,為了不讓損耗過大沒辦法平衡,索性操練都減少甚至不操練了。
再加上削減人頭數量吃空餉來解決武備不全的問題,像是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一開始可能只是想小賺一筆,到後來被逼著直接走上所有惡形惡狀全染上的不歸路。
更可怕的是,這樣的將領反倒因為每年損耗少而得到了嘉獎,像是這種不打仗的年歲,這種嘉獎就成了升遷的好路子,其他原本遵守規矩的武將看到守規矩仕途無望,可中飽私囊反倒可以得到嘉獎,就會紛紛效仿。
反正這麼做,既能富得流油又能得到名聲,何樂而不為?
一瞬間,兵部幾位大員的臉色都黑了。
“也……也許沒有那麼糟糕,也許只是殿下,殿下想太多了……”
兵部左侍郎吶吶道。
“我也希望是自己想太多,是不是我想太多,只要諸位大人悄悄派出一支人馬,以抽查的名義直奔秦州都尉府,不必和當地軍營打招呼,開庫盤查即可。”
劉凌心中一點都不樂觀。
“四千五百人,就算有空餉,也應當有三千人吧?按照兵部‘以三取一’的規矩,武庫中至少有一千副兵甲和弓箭刀槍庫存,再加上每個士卒至少有一副操練所用的兵甲武備,合計四千多件,但我想來,恐怕能有一半就不錯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還有,秦州是關中的大州,又是關隘之地,守軍四千五百人,加上編役,秦州應該有一萬士卒的日常消耗,一萬人就算不發糧餉,就吃飯都能吃掉公田裡所有的出產,畢竟那是十年前核定的田畝數量。諸位大人可想過,萬一貪墨太過,兵士譁變怎麼辦?秦州離京中,可不過就是五日的行程!”
“不,不……”
兵部尚書面色晦暗,整個人猶如被霜打的茄子一般。
“我想,父皇應該也是想到了這些,所以才下令兵部將各州府歷年來的損耗情況統計上去。”劉凌跟著王姬和蕭太妃學習多年,這點眼力還是有的,“要想知道哪些州府還能打仗,看報上來的損耗數字就知道……”
那些損耗的多的、年年哭窮不夠發糧餉的將領,才是真正一直在盡心盡力維持軍隊的戰鬥能力,並且坦蕩無私到可以任由兵部前來核查的將領。
地方將領和京中的將領不一樣,一旦有一環貪墨,肯定是上下一起貪汙,但相反的,只要有一地主將不去貪腐,下面也不敢有人伸這個手。
但要頂住這樣的壓力,不知有多難。遠的不說,皇帝前幾年“助紂為虐”的嘉獎行為肯定寒了一片固守信念之武將的心。
“快快快!快叫職方去拿,去拿歷年來的各地兵庫的損耗情況!全部搬來,一本都不能剩!”
兵部尚書雷震幾乎是咆哮著下令,連連點了七八個人去盯著兵部所有還當值的人去庫部取軍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