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瑜藉著生病的由頭在家裡面休養了幾天,整日吃吃喝喝,不時的和一幫狐朋狗友外出亂逛,花費全靠紀瑾離開時留下的那張卡,生活別提有多滋潤了。
這一晃,一週的時間慢慢悠悠的就過去了,身為一個奮戰在前線的記者,她多少也會產生一些愧疚,於是在復工前天就請了全組同事吃了一頓火鍋。
去報社上班當天,紀瑜本以為自己的工作還是窩在一方小天地看看書敲敲字,可是主編居然破天荒的把她安插到一個前去採訪雲城傑出人物的隊伍中。
雖然還有兩個剛入職的菜鳥相陪,可與她們相比,紀瑜稱得上是炮灰。
她既不是名牌大學畢業;所學也不是與新聞採編相關;這些日子以來更是沒有獲得什麼成就。
紀瑜只覺得自不量力,與隊伍中的的老前輩站在一起她簡直就是禁不得考量的擺設。
人家骨子裡由專業素養堆砌起來的自信是她畢生難以企及的高度······
紀瑜跟隨的隊伍除開她和抗機器的攝像總共有四人,其中兩個是同一批次進到報社的實習生,另外兩個是組裡面赫赫有名的‘巧嘴’,歸屬社會新聞的板塊。
在沒有進到這一行之前,新聞記者留給紀瑜的固有印象就是‘輕鬆’、‘閒適’。
只要他們稍稍一動腦筋,那麼震驚社會的新聞便是手到擒來。
然而等她親身進入到這一行業才發現所有的事情都不如表面那麼簡單。
有時候,輾轉了幾天徹夜難眠的記者會因為一點點的風吹草動而立馬趕往資訊來源地,即便最後的結果可能不盡如人意。
可為了將訊息第一時間呈現在大眾面前,他們還是願意拼盡全力的探索······
關滬是一個三十六歲的資深記者,為人風趣幽默待人大方,周圍的同事都願意與他親近,為了表達對他的喜愛便尊稱其為‘關師’。
久而久之,這個名號傳遍了組內上下,凡事有機會見到他,組員們都會調侃的喊上那麼一句,而他每每也就只是彎彎眉毛作為回答。
然而和他並稱‘南北雙俠’的郭侃則是另一幅畫風,他的年紀比關滬還要小上幾歲,可說話做事卻處處透露出古板。
為顯公平,組內成員同樣給他取了一個綽號‘老夫子。’
這次採訪與以往都不大相同:為了在新媒體的滾滾浪潮中掌好船舵,雲城日報仿照地方新聞開設公眾號。
這一次的系列採訪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調和大眾口味尋求突破點。
名為‘網談’的系列採訪節目是雲城日報為發掘潛在客戶,挽留新老顧客所作出的改革。
要是這一版塊能夠在網路媒體的激烈碰撞中成功存活,難麼就標誌著雲城日報這一典型的傳統媒體能夠向新媒體方向轉型。
所以上級領導對此十分看重,為此暫停了‘南北雙俠’手頭上的工作,有他倆開頭,相信效果差不到哪裡去。
關於節目第一期採訪嘉賓,兩位前輩想要採訪著名國畫大師,然而兩個新晉菜鳥站在年輕人的立場上卻想要採訪當下最為知名的娛樂圈小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