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一聽,臉上笑意更盛,不過卻擺擺手,故作斥責道:
“不許胡說,還未選出盟主,今日,我們就是來商討誰是盟主。
來來來,來這邊坐。”
袁紹也是客套,士頌識趣地說道:
“哎呦,我來的遲,以為已經商討出盟主了,還請本初兄勿怪。
我就在那邊坐吧。”
看到士頌這麼懂事,說話又好聽,袁紹心裡頓生孺子可教也。
士頌在進門的時候,就看到坐在末座的曹操旁邊還有個座位,所以拱了拱手,就帶著關羽和徐庶入座。
待士頌坐定後,袁紹清咳了兩聲,說道:
“吾等聚會在此,共創義舉,討伐奸臣董卓,拯救天子於危難,還天下一個朗朗乾坤。
可憐少帝先甕,吾等未能盡臣子之效,此等吾之過矣。”
袁紹說著說著,就聲帶哭腔,不一會兒就淚流滿面。
在座的人,有著鮮明的對比,那些以詩文大儒而被分封的太守、郡守,比如韓馥、孔伷,則是跟著用袖口拭淚,甚至哭天搶地,幾度哽咽。
但是,像孫堅、馬騰以武立世的將官,則是有些好奇地看著他們,不明白這麼哭有何意義。
不過,士頌雖然也是以武功揚名,此時硬是擠出兩行淚水,甚是悲愴。
士頌斜著眼偷偷觀察,旁邊的曹操如同他一樣,不知道有幾分真,有幾分假。
這場感情政治秀完畢後,袁紹擦拭完眼淚,又用高亢的聲音喊道:
“吾等會晤,一定要選個主事人出來,不然如同一盤散沙,或被董賊各個擊破。”
這句話說出,大家都知道,現在到了關鍵時期了,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要知道,雖是同盟,要是選出個與自己有怨的人當盟主,怕是要被當槍使。
比如,徐州和渤海接壤,之前陶謙和孔融就因為邊境的幾個城池的歸屬問題,打了幾仗,孔融吃了大虧,因此對陶謙怨念極大。
張揚和王匡就因為馬場放牧的事情,而鬧出的矛盾,要不是袁紹釋出了討董繳文,兩人或許已經幹起來了。
因此,每個諸侯之間或多或少都有些矛盾,因此,誰當盟主,都會有人站出來反對。
歷史上袁紹能當上盟主,是各個勢力平衡給出的最優的結果,不僅只靠著他的四世三公的名頭。
要是按照輩分,孔融年少成名,現在已經是名滿天下的大儒,論聲望其實並不比袁紹差。
因此,袁紹看著孔融,說道:
“融公譽滿天下,德高望重,吾提議由融公擔任盟主之位!”
孔融一聽,直接嘴巴都笑咧了。
孔融趕緊故作謙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