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承嗣現在活扒了方謙皮的心思都有,有你這麼坑人的嗎?
但武三思不一樣,他是知曉方謙梅花內衛身份的人,所以他的內心是十分驚悸的。
方謙雖然現在受封為正三品下的江南東道按察使,但在武三思的眼中仍然不過是一個腿壯一點的螞蟻,他現在敢在朝堂之上如此的大放厥詞,將他與周王武承嗣兩人都裝了進去,為什麼?
若方謙是魏玄成、李昭德一類剛直不屈的人,那他何必去做什麼梅花內衛,平白的汙了名聲。
方謙既沒瘋,又不是傻子,更加沒有吃屎,那他為什麼這麼做,答案呼之欲出了。
這一切都是陛下的意思!
想到這裡,武三思連辯解的心思都沒有了,只是一個勁的趴在地上不停的磕頭,聲音“嘭嘭嘭”的響徹整個朝堂。
武承嗣雖然淫昏亦非懿、操之才,他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是因為他是武則天的侄子。
但武承嗣有一點絕不比武三思差,那就是察言觀色、爭名奪利、互相攀比,武三思因太子之位,素來與他相爭,這一次在陛下面前表忠心,他豈能落在武三思後面?
論磕頭、比膝蓋的軟度我武承嗣一生絕不弱於人!
“砰砰砰砰!”
更加沉悶的磕頭之聲傳來,較之武三思的還大了三分。
可見武承嗣還真是一個實誠人!
武則天端坐在御座之上,心中一片哀嘆,當年鳳閣舍人張嘉福及洛陽人王慶之等數百人上表,請立武承嗣為太子。
王慶之屢求見,“以死泣請”,其請求變易太子的理由是:“神不欲歆類,氏不祀非族”,既然武氏為皇帝,就不應該以李氏子孫為皇嗣,當時武則天深以為然,甚至是有了變易皇嗣的想法。
然而,今日看來,武承嗣、武三思二人實在是爛泥扶不上牆,面對一個區區方謙的詰難,竟然不敢辯駁,只知道磕頭請罪,你們可是我武周堂堂的周王、梁王?
就這點水平?朕百年之後,如何能夠壓住蠢蠢欲動的李唐餘孽及朝中的文武百官?
武則天感慨萬千的想到,還是古語說的好,才不配位,必受其累;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
這兩個磕頭蟲朕要之何用?
方謙雖然因幽州一事,痛恨武三思,捎帶著連武承嗣也恨上了,因此企圖構陷武承嗣、武三思,這在武則天看來沒什麼大不了的。
要知道當年的來俊臣,鼎盛時期,因為與朝臣之間的私仇,可是一杆子差點將武氏諸王、太平公主、張易之等武則天最親信的人物,還有皇嗣李旦和廬陵王李顯等人全部弄翻了。
可惜來俊臣因事不秘而洩,結果被武氏諸王、太平公主等人先下手為強,否則的話,以武則天多疑的性格,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身為酷吏就要有替皇帝掃平一切的榮譽與使命,順帶夾雜著私仇,這沒什麼大不了的。
在武則天看來,方謙今日朝堂之上的這種表現,就是他在表明自己的忠心。
連武承嗣、武三思我方謙都敢玩弄,這整個朝堂之上還有誰他不敢玩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