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富者留其名。
繁華京城,皇城腳下富貴人家,誰人不知城東王家?
這可是京城乃至全國最有名的皇商。
這個家族可不得了,壟斷了這個王朝絲綢、茶葉的銷路,名下有養蠶坊、紡織印染場、繡房;茶園、茶莊、茶樓、茶舍等幾百家全國連鎖的產業。
所以旁支子弟都被下放到各個州縣管理產業,在京城的,只有王家正房一脈。
王家能成為全國有名的皇商,不是沒有道理。
每年八月,王家都會在京城召開比拼大會,這大會總共比拼有兩大類,分別為茶道和綢繡,兩大類下又分為各小類。
各州縣旁支子弟可根據兩大類中的各小類進行比拼,而兩大類的比拼,會在旁支包括正房的家主中進行,最後獲勝出來的作品會貢獻於宮內。
而年年,正房的主母都會摘得頭籌,其繡工、茶葉烘焙的技術神乎其神,而這也是為什麼各旁支不暴動搶位還如此順從聽話的前往各州打理產業的原因。
王家人最是崇拜技術高超的人,甚至到了奉為神明的地步。
而與正房主母高超技術相反的,是正房一脈的人丁稀少。
正房主母今歲四十有五,人生幾乎過了大半,但至今只有一獨苗,名喚王霸天。
最讓王主母痛心的,是丈夫的早早離世,她一婦道人家撐著偌大的家業,真心是勞心勞力。
而最讓人放心不下的還是獨子,他不學無術,整天無所事事,對針繡和茶道更是沒點天賦。
主母只要想想她百年之後,獨子的慘狀,終是痛心疾首,所以不得已放些美人進兒子院裡,看能不能生下一兒半女,然後她就培養孫子繼承家業,把自己通身的本領交與他,不讓正房技術淪落。
但努力瞭如此久,王霸天始終沒有訊息,王主母愁的都白了頭。
王霸天的院裡都是美人,而為什麼會有朱怡這樣如此奇葩的女人存在,那就要得從那天清晨說起。
朱怡是易宏州婁驍縣霓弈村的普通莊稼家的女兒,家裡除了她這個長姐,還有一二三四五個弟弟妹妹。
她從小就長得五大三粗,飯量驚人,因體格笨重,吃的永遠不及她做的。
那年夏天,洪澇過後又迎來旱澇,百姓顆粒無收,衣不蔽體,家無可歸,到了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的地步。
朝廷積極派出官員軍隊把賑災物資送往各地,王家各州旁支響應皇上和正房主母的號召,也積極行善積德,但僧多粥少,災情還是迅速蔓延全國,最後都出現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而同是人丁眾多的人家,朱家卻比任何一家都要困難,只因朱怡一人就可吃了全家人的分量。
朱家主沒辦法,為了躲避災荒,又聽說京城王家樂善好施,日日擺鍋煮粥發放他們這些災民,每人每頓還能得一個大包子,所以帶著全家背井離鄉趕往京城。
朱怡是那種喝口水都能胖的體質,從霓弈村到京城,還硬生生的就從三百斤的胖子瘦成了一百八十斤的正常人。
這一路的艱辛自是不必說。
來到京城,日日就靠朝廷和包括王家在內的富商救助,算是沒有餓死。
但日日如此,朝廷終是負擔不起,所以召集了全國富商共商計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