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隨軒轅號戰列巡洋艦的英國皇家海軍編隊是遠東艦隊印度分艦隊的4艘戰艦,擔任臨時旗艦的就是一週前剛剛進入維基亞港進行整修的君權級戰列艦皇家橡樹號,原本這一分艦隊將在一週內加入遠東大艦隊,展開進入南中國海的海上攻勢。
當追擊軒轅號的電報送到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指揮官肯鮑少將手裡的時候,這位少將直屬的4艘巡洋艦都正在船塢裡清除裝甲下面大量的附著海生物,還需要三到五天才能入列。
肯鮑少將自然也明白放任一艘火力強大的戰艦在自家後花園的災難性結果,他立刻率領著印度分艦隊僅有的3艘還看得上眼的巡洋艦匆匆出海,此外,為了進行資訊傳遞,他還帶走了兩艘通報船。
而幾乎與肯鮑少將分艦隊同時出發的,還有從檳城、甲米、安達曼島、科倫坡多出港口紛沓而至的英國輕巡洋艦,超過20艘以上的各型戰艦、通報船出現在緬甸海、孟加拉灣的內海區域,四處尋找軒轅號的蹤跡。
不到8個小時候,從安達曼島出發的皇家海軍佩克斯號輕巡洋艦就在距離安達曼200公里的地方碰到了數艘法國、義大利的商船隊,從對方那裡,佩克斯號獲得了重要的訊息,這支歐洲船隊1個小時前在南方海域觀測到一艘中國戰艦。
8個小時前,接受皇家橡樹號戰列艦指揮的大批英國船隻終於在大範圍搜尋後,在距離馬六甲西入口不到180公里的海面上看到這艘讓他們折騰十餘小時的中國戰艦,不過,讓肯鮑少將鬱悶的情況再次發生了,對方拉開速度後,飛快就將大批英國船隻甩到了身後,直奔印度洋方向而去。
好在佩克斯號輕巡洋艦是今年剛剛入列的新戰艦,能夠跑出20節的航速,這才沒有讓對手完全從視野消失。但要命的是,皇家橡樹號和另外3艘巡洋艦組成的分艦隊,巡航速度僅有不到13節,而通風加壓狀態的最好航速也不過18節。
但是。現在另外個難題已經擺在了他的面前,天色已經漸漸灰暗了下來,這時代,要在夜間跟蹤對手,除了抵近依靠聲音外,就是皇家海軍也沒有足夠的把握……當然,皇家海軍也有應用於夜間的巡邏戰術,如今夜間照明的探照燈技術早已成熟,只是這玩意用於夜間實戰的話,幾乎就是個大靶子。
考慮到這一情況。肯鮑少將也決心嘗試發起進攻,他立刻下令艦隊拉開圍捕範圍,加速靠近中國戰艦,利用戰艦數量上的優勢形成包圍……但是,對方顯然沒有任何交戰的意圖。反而迅速將距離拉開了。
隨著天色越來越昏暗,肯鮑少將立刻下令突前的佩克斯號輕巡洋艦必須拉近距離,確保在夜間能夠透過聲音和月光繼續跟蹤對手,而之所以採用緊盯戰術,因為他很清楚一點,對手擁有的強悍實力,光靠自己是無法取得勝利。而西蒙中將正派遣另外一支實力強大的分艦隊趕來增援,自己需要的,僅僅是別讓這網裡的魚溜走了,他遙望遠處海天相接處的那艘中國戰艦……心底充滿了勝利的渴望!
此刻站在軒轅號戰列巡洋艦船桅瞭望臺上的唐青山,也看到了身後緊追不捨的英國戰艦,若非在出海之前。許壽山與他的一番長談,讓他深刻了解到自己的艱鉅任務,就算是身後有這艘君權級戰列艦尾隨,他都有信心回頭把敵人胖揍一頓。
但是,自己的任務可不是硬碰硬。即便能全殲敵人,如果戰艦受損不得不終止任務,那也是絕度無法接受的結果,他看了看天色,匆匆回到艦橋指揮室,立刻下令:“準備,左轉舵30度,攻擊目標……尾隨那艘小傢伙,給他們點驚喜!”
幾乎是同時,軒轅號上獨有的暴風90型火控平臺已經高速運作起來了,在秦鎧的可以安排下,整個南洋軍工體系無比重視炮術研究,馬尾火炮局、馬尾實驗室、北海研究所已經同步推進多套炮術研發體系。
如今海軍中最早投入應用的就是黃山、泰山、玉衡三艦上的颱風系列火控平臺,憑藉著測距、相對距離、相對角度等多角度研究,颱風系列炮術指揮儀很好的發揮了作用,但颱風系列射擊指揮儀的成功,更加刺激了多方競爭機制下的南洋研究體系,暴風90型火控平臺,就是來自北海軍備研究所的成果。
暴風90型火控平臺基於與颱風射擊指揮儀同類技術,但卻配置了更強大的機械計算能力和人工干預能力,事實上機械計算和人工干預幾乎是兩個相反的位面,而應用於火控平臺後,這意味著更復雜的機械體系、更復雜的操作難度……不過,對於這一新型火力控制理論,唐青山卻是情有獨鍾。
軒轅號作為第一艘下水的戰列巡洋艦,專注於高速和重炮火力的前提下,分配給裝甲的噸位自然有所減少,而且,在下水的大半年間,唐青山作為指揮官,他更專注於徹底發揮這艘戰艦的火力優勢,較為成熟的颱風系列射擊指揮儀曾經安裝到戰艦上,最終,在武器平臺的測試中,這位銳意進取的軍官選擇了由北海研究所研發的暴風火控平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暴風火控平臺,之所以稱之為平臺,顯然是因為這一艦炮指揮體系早已脫離了單一的指揮系統範疇,颱風射擊指揮儀實戰中需配置一名主射擊軍官和2名副射擊指揮軍官,而如今配置在軒轅號上的暴風火控平臺,操作這一大型機械,需要驚人的8名優秀軍官組成的火控小組,這還不包括擔任測距任務計程車官。
唐青山的一聲令下,觀測位軍官已經大聲報告了測距結果,同時在測距點開始將即時資料輸入錶盤,“測距,敵艦,9400米,1次……9100米,2次……9200米,3次!”
早已等待多時的測距資料軍官已經旋轉錶盤,將經過經驗誤差處理的測距資料輸入系統,而一旁距離資料標繪員操作的針式標定,立刻將初始距離以墨點的方式標定在平臺側面巨大的圖紙上。
“敵艦相對位置,11,17.8,航向夾角127.11度……完畢!”與此同時,敵艦方位標繪軍官則給出此刻與敵艦的向對方位,同時透過方向調節手柄迅速完成了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