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笑著道:“我也要感謝李處長給我們鹽寧縣留下了一個這麼好的發展前景啊,要不是因為這個,恐怕我們鹽寧縣還在貧困線上掙紮呢,沒有什麼出路。”
李天舒笑著道:“高書記折煞我了,鹽寧縣的發展並不是靠著某一個人的努力,而是全體同誌們的辛勤汗水,沒有他們,就算是我有三頭六臂也忙活不過來啊,嗬嗬!”
高明本來是興師問罪的,現在卻和李天舒等人談論了起來,雖然自己的兒子的事情有些憋屈,但是真正讓高明放低姿態的原因是什麼?即便是李天舒一時半會恐怕也不知道。
之前鹽寧縣的一幫幹部好大喜功,沒有那金剛鑽卻在那胡吹還吹,為的是什麼?為的還不就是政績?這種虛假政績,不顧民生的做法不是個例,有些官員為了政績不擇手段。
高明之所以對於李天舒如此的推崇實在是李天舒做的那些一開始還看不出什麼真正的政績出來,但是卻合乎民生,真正的解決了人民的生計問題。
解決了這些東西,那麼人民就有錢了,接下來整體的生活質量就上去了。那麼這個地區也會在人們不斷的追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中,不斷的提高和進步。
說白了,整個社會的進步就是人的追求在不斷的進步,沒有貪婪和慾望這個社會能夠進步麼?顯然也是不可能的,當然了高明還有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劉連傑等人的壓力。劉連傑等人可是都是看著李天舒的麵子,要是不是李天舒的麵子呢?
到時候劉連傑等人一拍屁股走人了,高明哭都沒有地方哭去,到時候省委和市委的領導怪誰?肯定是怪自己,在一聽劉連傑說什麼的話的話,最後肯定是自己受過。
鹽寧縣的發展不是李天舒一個人說了算這個是沒錯,但是李天舒身在晉西卻能夠左右鹽寧縣的局勢,這一點高明早已經看的清楚了。
劉連傑等人經過高明的瞭解都是因為李天舒的關係才來到了晉西的,現在人家可是成為了香餑餑了。
飯桌上,雖然表麵上已經是一團和氣,李天舒作為老領導來到這邊來,高明這個新任的縣委書記當然要做好自己的姿態,這一桌飯吃是分量十足,要知道有鹽寧縣的一二把手都在。
當然了最為鬱悶的自然是高達了,他這一頓飯就跟是刑場最後一頓飯一樣,那麼的難以下嚥,不過他卻很難興起和李天舒對抗的念頭,人家和自己的老爹是一個等量級的人物。至少從目前高達的觀察來看是這麼回事的。
高明也沒有在高達的事情上做過多的糾纏,要知道這些糾纏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
鹽寧縣的發展出現了分歧,這個分歧肯定是新任縣委書記和以前的觀念發生了衝突。
高明想要做出自己的政績,但是卻又怕現在的政績泡湯了,他現在一直都在慫恿著劉連傑等人繼續加大對鹽寧縣的投資,要知道之前的投資政績都算在了張同堯和李天舒兩個人的身上。而高明隻不過是來摘桃子的。
或者說利益平衡點被高明正好給弄了個正著。因為很多方勢力都想插手,最後卻被高明意想不到的實現了,嫉妒者有之,羨慕者有之,要知道這個是壓根什麼也不用幹就能夠得到的政績,這樣的政績對於誰來說都是非常的想要的。
高明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他一直認為華夏的改革是勢在必行的,如果沒有這個眼光的話,恐怕這個位置也輪不到他高明來做,當年他也是一時衝動發表過一篇堅持改革開放的文章,發完之後就後悔了,當時還差點就被下了官職。
哪裡知道那是黎明前的黑暗,現在一切都已經結束了,他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呢?
高明和李天舒之間的理念其實不一樣,李天舒要將鹽寧縣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燈具之都,高明卻想著要將鹽寧縣建設成一個農業化的大縣。
高明的主政思路就是穩妥,雖然支援改革開放,但是改革開放實際上對於他來說還是有些遙遠的,他不覺得建設一兩個工廠就能夠完全的帶動整個鹽寧縣的發展。
說到底鹽寧縣是什麼?是一個平原地區,這裡有大量的耕地的同時還有著很多的農民。
高明看來,李天舒在林海鄉的實驗是非常成功的,要是堅持走這樣的套路才是根本,什麼燈具之都,那不過是一個政績工程而已。
PS:晚些時候更新第二章,如果沒有意外,今天依然九千字!鮮花增加20朵加更一章!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選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