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浩和王彬離開之後,李天舒並沒有閑著,而是仔細的回憶了一遍剛才的情形。這件事情務必要做到沒有任何的差錯才可以。
李天舒是重生過來的人,自然的珍惜現在的生活,可以說每一步的步驟都是經過李天舒反複的推敲之後才決定要做的。
就比如說這一次暴露一下自己的身份,實際上李天舒知道現在自己在蘇江省的一言一行就代表了李家的行為了。
至少在張明浩、王彬等人看來,這是李家默許下的一種行為。非常之時當行非常之事,現在李家並不是表麵上看起來的那麼強大。
李天舒現在即便是暴露了又有何妨?而且張明浩和王彬兩個人李天舒在之前雖然沒有過多的瞭解。但是從他們做事的態度和他們教育的兒子來看,至少他們不是那種蠢笨之人。
李天舒向他們丟擲橄欖枝,並不是為了自己的前途,事實上他的前途已經規劃好了。雖然有時候多些人的支援是一種鞭策或者說鼓勵,但是更多的確實奉承。或者說看你的家世,所以李天舒直接的拒絕了張王二人的好意。
原本李天舒也是答應自己的爺爺,自己在基層一步步的走上去的。一直靠著別人有什麼意思?當然必要的借勢也不是不可以的。
如果李天舒沒有重生的優勢,他也不妨藉助一下家族的優勢。但是現在他覺得如果繼續靠著家族的話,那麼顯然自己的成長期會更加的漫長。
事實上,如果真正有家族的子弟不憑借著家族的力量能夠在三十歲之前升入正處級幹部的話,那麼可能會轟動整個京城吧,大家在京城都覺得升官還是挺容易的事情。
但是京城的人也知道,他們是生活在祖輩的餘蔭之下才能這麼的滋潤快活。每一個到過地方之後的人,都會有一番自己的感觸,這是不可避免的。地方的形勢遠比京城部委機關要混亂的多。
張王二人,是實實在在的副部級實權幹部。可以說至少可以入老爺子的法眼了,李天舒這麼做也是無可厚非的。蘇江省的派係林立,各種勢力混雜在一起,這背後未必沒有人推波助瀾。
整個華夏的官場都知道,來蘇江省當官,那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這樣的例子簡直是舉不勝舉,京城大家族中,已經有好幾個人折戟在蘇江了。
談蘇江色變不敢說,至少京城的家族子弟很少有在蘇江省任職的,一般的在粵東或者其他地區的人居多。
特別是對於紅三代領軍人物的保護,很少有人選擇蘇江省。像華立民等人,都是去那些容易出成績的地方去摘桃子去了。而不可能來到蘇江這樣的地方,因為這裡的官員最喜歡的就是鬥爭,京城來的?那也是可以鬥一鬥的,最多棄車保帥!
李天舒拉攏張王二人的目的並不止這些,自己的父親是中宣部的副部長,現在他要想把自己的文章發表出去的話,直接投稿中宣部肯定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蘇江未必沒有這個機會,蘇江自成一派,但是他們敢於提出質疑。如果李天舒的文章當真是在蘇江省發表的話,李天舒可以肯定的是,華夏的官場立刻就會知道。
李天舒在蘇江認識什麼人?可以說是兩眼一抹黑。如果在鹽寧縣當地的縣黨報上發的話,估計縣裡壓根就不會透過。
現在即便是李天舒和邱燕的關係改善,甚至邱燕對於李天舒有些懼怕。但是這種冒著自己可能被開除甚至坐牢的危險去替李天舒發表文章,想來邱燕還沒有這個膽量。
原本李天舒這一次來金陵的目的主要是發表這篇文章和跑一下資金。但是既然可以順便拉攏一下縣委的常委,那麼也就順手做了。
李天舒暫時還不太瞭解縣委的鬥爭狀況,但是他知道書記和縣長不和。而且縣長有些占上風。
原本李天舒以為邱燕是袁剛的人,但是從邱燕一開始對自己的態度來看,顯然邱燕並不是袁剛的人。
李天舒隻知道這個縣委書記到目前為止對自己不錯,那麼他也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自然不會無動於衷,正巧也遇到了邱燕這件事情。
李天舒這一鬧,不但成功的讓邱燕站到了自己的一遍,同時也為王彬在金陵除掉了一個眼中釘一般的人物。這種一舉兩得的事情,李天舒會不做?
李天舒前世雖然沒有從政,但是商場官場其實是想通的,很多東西都能借鑒。李天舒可以說是精通人情世故,善於察言觀色的一類人物了。
沒有辦法,為了生存,一個人是很容易改變的。雖然原來是太子黨,但是後來一切都沒有了。這一切李天舒沒有被打擊的趴下,而一蹶不振已經很不錯了。
“這六百萬的資金,自己一個人拿回去肯定是有很多人眼紅的。那麼這件事情就不能這麼幹了,換一個角度或許會更好一些!”李天舒內心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