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爭論一開始就沒完沒了,劉羿反而成了旁觀者,靜靜地聽。劉羿見大家爭來爭去,都是從理論到理論,從這部書到那部書,感覺很失望。心想,無論正方反方,為什麼沒有一個人從身邊的實際情況來說明問題呢?比如徐紋要振興,難道不需要文武全才嗎?如果大家都坐而論道,背背經書,徐紋會有今天?
學堂學官見天快黑了,又招呼大家吃飯,可大家爭出了火氣,不少人拂袖而去,到食堂的基本上都是支援劉羿觀點的人。劉羿仔細看了看這些先生和學生,心想,這些人以後才是依靠的物件,只是他們目前也僅僅停留在反對“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而已,要真正達到“知行合一”,還早著呢。難怪“知行合一”要到一千年后王陽明才能提出來,而且要經歷艱難的“龍場悟道”才能悟出來。
吃完晚飯,大家又要劉羿寫詩。劉羿說:“詩言志,我不按格律,寫幾句心中所想吧。”
於是來到書桌旁,一字一字緩慢寫來:
撥雲見月,看我文武雙全
今朝酒醉,夢裡挑燈看劍
樹影分陰陽,善惡有兩面
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是非功過,天地可鑑
寫到這裡,想到皇上雖然昏庸,但對自己還算不錯,徐紋百姓對自己也很好。於是接著寫:
常思君恩難報,民情難還
嘔心瀝血一生苦,皆因自命不凡
潑墨深似海,往事如煙
看長空風雲淡
千里馳騁,一馬平川
一位老先生拿起詩來,大聲吟誦:“撥雲見月,看我文武雙全。今朝酒醉,夢裡挑燈看劍。樹影分陰陽,善惡有兩面。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是非功過,天地可鑑。常思君恩難報,民情難還。嘔心瀝血一生苦,皆因自命不凡。潑墨深似海,往事如煙。看長空風雲淡,千里馳騁,一馬平川。好詩啊,好詩。尤其看長空風雲淡,千里馳騁,一馬平川。恢弘大氣,氣勢磅礴,讓老夫也熱血沸騰。老夫願意為官做吏,跟隨大人左右。”
劉羿大喜:“先生貴姓?”
“老夫陳宏,陳益之。”
“好,現在,徐紋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教化要跟上,命你為教諭,興辦鄉學,造福子孫。”
“下官遵命。”
劉羿哈哈大笑:“本官替孩子們感謝益之教諭了。經費找縣衙要,一個鄉鎮一所學堂。”
“太守大人普施教化,恩澤世人,吾等願為大人效力。”許多人給劉羿施禮。在他們看來,修路建房,墾田經商,都是末節,讓孩子從小讀四書五經,這才是千秋大業,所以大家對劉羿的稱讚發自內心。
張仲景卻反覆吟誦“嘔心瀝血一生苦,皆因自命不凡”這一句。心想,我到處奔波,勞心勞力,難道也是因為自命不凡?隨即搖搖頭,既然這樣選擇了,就認命好了。
張仲景說:“為師想在徐紋到處走走,體察民情。”
“行,弟子陪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