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決第三場,天下最負盛名的神劍之二,太阿與龍淵對決。
劫凝視著風荼使出的這一式取自《漁父》的劍招,感受著其中劍意,暗自心驚。
《漁父》是一篇短文,卻是一篇流傳千古的短文。內容是屈原在投江自盡之前,與一個漁父的對話,幾乎全是名句。
屈原行至江畔,形容枯槁。漁父看見了便問他,怎麼會變成這樣。
屈原回答:“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便說:“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聖人還隨著時世而變化呢,既然舉世渾濁,那你也去攪渾水,既然大家都醉了,那你也可以大喝其酒。你自己自命清高,落得流放,又是何苦?
屈原直接:“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漁父便笑著,唱著歌離開了,“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漁父的人生哲學、處世態度,反應著道家老莊的思想,“聖人不滯於物”,“和其光,同其塵”,“虛以委蛇”。
而屈原,卻是十足地符合儒家之推崇,“道不同,不相為謀”,“蘇世獨立,橫而不流”,“捨生取義”。
風荼以龍淵劍去悟《漁父》,領悟出的劍意,是一種無可抵擋的命途之悲哀。
屈原與漁父,二者並沒有高下之分別。可屈原這樣的高潔之士,似是命運註定,終究會是悲哀。
風荼這一招滄浪之水,彷彿是在暗指伏念這個儒家佼佼者未來的命運,又彷彿指向,他自己的家族。
劫體悟著來自這個大成巔峰高手的劍意,忽然瞳孔一震,恍惚之間,不明所以地,雙眼便流下眼淚。
他摸上了自己的臉頰,看著指尖的淚水,思緒在這一刻無比的混亂。
……
面對風荼蘊含這樣劍意的一劍,伏念眼神變得更加凌厲,“誠如三閭大夫所言,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九死其猶未悔。風家主,你的實力,伏念已知,此劍中意,卻恕難苟同。”
話音落下,伏念便持劍進逼,劍勢擴張開來,聖王劍法,禮之極致的領域,率先取下地利。
風荼正是深刻地知道自己揹負著什麼,才會從《漁父》中悟出一種極致悲哀的劍意。
龍淵,伍子胥之劍,妨主災厄之劍,盡染高潔之士鮮血的劍。而伏念,正是又一個高潔之人。
對方的劍勢攜帶著禮之極致的領域,將自己籠罩在內。頓時,這方寸天地,萬物包括空氣,似乎都在抗拒自己。
風荼眼中紅芒閃動,為抵抗聖王領域的控制,他進入了之前與衛莊交手都不曾使出的狀態。
非我。
瞳孔徹底轉為紅色,滿頭黑髮散亂飛揚,風荼劍勢開出,人間血域便將伏唸的聖王領域給壓制回去。
殺招,一念。
伏念剛見對手衝破自己領域的壓制,還未曾有所反應,一道血氣之劍便直貫自己心口。
“嗯?這是?”
太阿格擋偏開這道血劍,幾乎瞬間,龍淵劍就近身斬向自己脖頸,伏念橫眉壓下,終於動了怒意。
他首次發現,風荼的劍法,似乎不像是正派武功。
這股恐怖的血氣和怨恨之氣,龍淵,究竟是怎樣的一把劍?
“當~呲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