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這個詞,出現的並不晚,《尚書?周書?武成》有“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這句話是說當時中原的華夏族,還有四方的異族部落,個個都遵從周武王。
彼時“華夏族”這樣的民族意識或許還沒有,但是“華夏”這個詞已經誕生了。
首先,秦人從血統上講,毫無疑問是華夏族人。
秦人的祖先最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女修,而這位女修是顓頊帝的後代子孫。顓頊帝嘛,黃帝的孫子,秦人從這一點上講,鐵鐵的華夏族民。
在商朝時期,嬴姓貴族,那個商紂王手下的一位大臣——飛廉,有個兒子,名為惡來,是一位絕世猛將,秦人就是惡來的後代。商朝滅亡,這群商朝族民被驅趕流放)到隴西大山中,長年累月與西戎交戰。
後來周孝王跑到隴西去考察,發現這些人養的馬非常的棒,給大周王朝上供了品質優良的戰馬,同時一直為大周抵擋西邊這些戎狄異族的侵犯可以說勞苦功高,於是周孝王很高興,賜予了這些人建造城邑的資格,成為了實際上的一個小諸侯國。當然這個時候天下人還沒有承認這群養馬的也算諸侯國。
第一個建造起來的城邑就是秦亭,於是,這群人擁有了一個新的稱呼,秦人。秦人在這個地方慢慢站穩了腳跟,不斷地跟西戎作戰,同時也與西戎產生文化上的交融,實力緩慢地提升。
此後發生了一件大事,申國聯合戎狄攻破了周朝的都城鎬京,西周滅亡,也就是熟悉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西周滅亡,此時尷尬的局面出現了,一部分諸侯擁立了一個周攜王,另一部分諸侯擁立了一個周平王。
當時是秦人首領的秦襄公,把賭注壓在了周平王身上,率軍護送周平王東遷洛陽。這一賭,賭贏了。周平王正式晉升秦為諸侯國,秦國因此正式成立。
此後秦國開始逐步發展,兼併西戎各部、收攏周朝遺民、吞併困守關中的其他諸侯,逐步發展為西方強國。
這個時期的秦國雖然沾染西戎風氣,但在春秋時期並沒有任何一個諸侯把秦國當西戎這種異族人來看待。
最多罵罵你不過是給周天子養馬的。但秦人是華夏人,這一點還是得到承認的。
那麼,是什麼時候起,華夏族血統的秦人,被中原人稱為“西戎”,變成了異族人的呢?
春秋漸行漸遠,歷史走到了戰國時代,中原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
“秦僻在雍州,不與中國諸侯之會盟,夷狄遇之。”
當時最為強大的霸主魏國,還有田氏齊國,兩國相王,天下最強的兩個國家互相承認霸主地位,其餘諸侯國只能加入這個新格局中,但偏偏有兩個國家被排斥在外。
秦國和楚國。於是秦國成了西戎,楚國,成了荊蠻!
楚國這個時候爆發了,南蠻就南蠻,南蠻我也能打你,你齊國稱王?你也配?!
於是齊國被楚國擊敗,後來經過商鞅變法的秦國也擊敗了魏國,正式宣佈這個可笑的格局結束。
不過,副作用來了,變法之後的秦國肉眼可見地變強,中原各諸侯國感到了恐懼,自此以後,這西戎的帽子扣在了秦人腦袋上就一直沒有摘下來。
“華夏”一詞在天下人民心目中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大地中央的意思。周朝威嚴滿滿的時候,得到周天子承認,那麼你就是華夏族,不被承認,那麼你就是異族;周天子失位後,魏國稱霸時也想這麼玩,看誰不順眼就可以將其開除華夏籍。
可以看到,除了血統上、文化上的因素,政治也是判定一個國家是否屬於華夏族的一個標準。
不過,這個標準,顯然是不合適的。秦人當然是華夏族人,血統與文化,這才是鐵的標準!
“哈哈哈,先生果真是天縱之才,如此一來,我大秦揮師東進,憑添勝算,天下萬民歸一,指日可待。”
嬴政坐在自己的書房看著陸言已經潤色的差不多的《諸侯國起源考》,興奮不已。
陸言在這本書中提出了以血統起源和文化作為考察秦國民族歸屬的標準,並已經著重分析並論證了秦國歸屬於華夏族,齊國也歸屬於華夏族。
而關於楚國的部分還在撰寫中,不過由於資料的缺失進度已經慢下來。不僅是秦齊楚,各個諸侯國誰都跑不掉,後續陸言都要將他們囊括到這本書中去。
“秦齊楚燕趙韓魏,天下各國都是華夏一族,我們擁有同樣的地理起源,我們擁有相近的文化傳承,使用著大同小異的政治制度……”
侍奉在嬴政身邊的趙高看著他滿臉興奮、絲毫不想睡覺的樣子,不得不小心地提醒了一句,“大王,夜深了,該歇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