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隊長名叫王德海,年輕時在海南當兵,同去參軍的還有本大隊八隊姓冉的老鄉。
結果不同的是,青年的王德海人長得很帥,被本隊的劉姑娘愛上了,劉姑娘祖上是大富人家,家有上萬畝良田,是全鄉出名的大地主。
劉氏莊園是一個大四合院,還向北開著朝門,我從小就知道北面有塊水田就命名為朝門田,還種植了滿天的藕,每到夏天,滿田的荷葉和漂亮的荷花。
劉氏莊園後改為劉家塝,就是因為家道中落。在劉家塝的東北面有一塊平地,是一座廟宇遺址。
七十年代,王德海旁邊的老學校已經滿足不了學校需要,便大隊小學遷建到劉家塝旁邊的廟子遺址。
這可是本大隊最大的土木工程。當然這是後話。這個關於學校的話題容後再敘。
再說,王德海這個貧農家庭能夠攀上劉姓大富人家的千金也是八輩子的福氣。
劉姑娘溫柔賢惠,人長得漂亮兩人一拍即合。劉姑娘溫柔賢惠,人長得漂亮。
藉助探親假,把劉姑娘娶回來家,並隨軍,讓劉姑娘成為海南島的一位隨軍軍嫂。
好景不長,因為劉姑娘從大巴山到海南島,氣候發生了質的變化,給她造成水土不服。
身上長瘡,發生嘔吐,讓她度日如年。強制堅持了一年,大兒子就生下來了,她自己都不知道怎麼過來的。
這時部隊改制,改為地方建設農場,為國家大力種植橡膠。本大隊的老冉和王德海同時成為了地方農場的員工,所不同的是,老王由排長改為隊長,老冉成為他隊裡的一個普通員工。
眼看這幸福的小家庭就紮根大島,可看著妻子水土不服,心裡五味雜陳。
老王深深地愛著妻子,就不願意看到她為自己受苦。就在大兒子王江剛滿月時,王德海作出了一個讓老冉感到吃驚的決定:為了妻子,辭職回家務農。
老冉勸他再堅持一段時間,看嫂子身體能不能適應。但老王主意已定。
沒能說服他。老王的老連長現任大隊長也苦苦勸說他最好不要辭職,但再三挽留都無濟於事。
常言道:是金子哪裡都會閃光。這話用在王德海身上是合適的。王德海回到老家重新安家立業。
在六十年代初,正值政治運動轟轟烈烈的時代。王德海出身好,早在部隊就入了黨,還是部隊小軍官,現在一回到地方,就被黨支部書記看中,不到一年就提拔為老四隊副隊長,負責抓生產。
他抓工作確實是一把好手,很快就讓四隊成為本大隊的變了樣。一年後,剛過完春節,大隊的李書記就讓王德海替代了老隊長,成為四隊的***負責全面工作。
一當就是20多年,直到土地下戶。一個好漢三個幫,要想幹一番事業,沒有幾個得力的助手是不行的。
剛好,本隊就有兩個他看得起的人才,一位是我父親,另一位就是我六爺。
先簡單說我的父親,也算是有故事的人。出身於20世紀20年代,要是還健在的話,也將近百歲。
解放前,讀不起書,就給一個地主長輩的兒子陪讀,進入私塾讀小學,因那長輩讀書不行,還天天幫他背書包,寫作業。
到小學畢業,正讀生沒有學到多少,可作為陪讀的父親語文算術兩科都學到不少知識。
會寫文章,會算賬,這在土改時,就被排上了用場,父親成為土改工作組的一員。
土改結束,父親被被安排到縣航管站作會計。一干就是八年。老家離縣城有50裡地,要不行就需要大半天。
因為回家只能步行,所以極不方便。住在老家的五位哥哥全靠母親一人照顧外,還有一個沒有成家的親叔叔幫忙照顧。
可遇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那個史無前例的******,我家就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親叔叔暴病死亡,兩個最小的哥哥因瞞住母親偷吃自己採摘來還沒有煮熟的毒蘑菇而一起夭折。
一個5歲,一個3歲躺在地上,這個打擊有多大,可想而知。母親到城裡報噩耗,父親當場就暈了過去。
他二話不說,提起雨傘和行李跟鐵飯碗告別了,毅然決然地回到老家照顧家庭。
王隊長一上任副隊長,就看好父親的能力和為人,準備作為生產隊會計首選。
至於六爺就等下回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