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小院眾人致力於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的時候,對兩個小藥童而言,她們的主線任務依舊是學習。
一日不出師,她們便一日都只能是藥童的身份,即便趙金業的個子已然與成年人無異,也無法改變這一事實。
白天去濟生堂上學,下午回來做作業。
齊蔓菁入住小院之後,杜若昭也算是有伴了。夏季的白天總是那麼漫長,給了她們足夠的時間去鞏固知識。
哪怕如張法音這般的優秀學生家長,眼見杜若昭如此刻苦學習的模樣,都覺得杜謙的日子過得實在太輕鬆了。
杜謙有苦難言,難道怪他的先生沒佈置太多作業嗎?滿長安打聽打聽,哪個為人師者,是像林婉婉這麼教導弟子的。
自從杜喬外任後,張法音徹底淪為陪讀家長,哪怕理智告訴她,杜謙如今的學習成績並不差。
但凡事都怕比較,連向來開明的張法音也不例外。姑且算是古今家長的通病。
除非她一點都不在乎子女的未來,才能想得開。
好在張法音不是隻守著一座小院過日子,自從開始創辦小學堂後,她的生活變得充實而多彩。
杜謙唯一要做的就是,如果休沐撞上張法音授課的日子,一院子大大小小的女孩子,他就避出去找同窗玩。
齊蔓菁用鉛筆謄抄醫書上的段落,以此來加深記憶。直到手腕略感痠痛,她才放下筆,用手指輕輕按摩著眼睛,以緩解眼部疲勞。
旁邊的杜若昭也做著同樣的動作。兩人相視一笑,默契十足。
齊蔓菁小聲問道:“晁娘子說伯母教得好,可惜現在不收新學生了。”
自從張法音提出那個絕妙的點子後,晁瑜英等人對她佩服得是五體投地。若不是尹香兒年紀尚小,說什麼都要把孩子送來上學。
或許正是因為她們在街坊鄰里、底層將官圈子裡的宣傳,張法音的知名度才得以迅速提升,吸引來了許多新學生。
張法音的“創業”領域,簡直就是一片藍海。正適合那些沒有底蘊卻有些家底想上進的殷實人家。
但自從入夏之後,張法音便不再招收新學生。官方說法是精力有限,無法再細緻地教導更多的學生。
杜若昭低聲道:“母親大約是想等大哥的前程定下來,再做打算。”
齊蔓菁是後來的,哪怕曾經齊家在朝為官,但也只是技術官員,只關注一畝三分地的事。
她只知道杜喬在外地做官,家小留居長安,隱約從林婉婉和杜若昭的談話中知曉,杜喬或許此刻正在幷州效力。
聯想到剛剛落下帷幕的戰爭,齊蔓菁不禁問道:“你大哥的官職將有變動?”
杜若昭輕輕地點了點頭,卻沒有再多說什麼。
杜喬外任後,娘仨留在長安,只因實在無處可去。家鄉遙遠,三州之地戰亂剛剛平息,杜喬更不敢將家小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