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第 17 章 偷偷摸摸喝到的水,堪稱……
小男孩父母到場後,江硯辭上前,雙方交涉了一下。好在對方父母不是不講理的人,看完公園遊樂場的監控,確認是自己兒子有錯在先後,就主動道歉了。
兩個小孩都動手了,雙方也都沒受傷,這件事也就這麼過去了。
江硯辭和阿姨帶著妙妙,也離開了公園。
回家的路上,雖然被阿姨牽著,小貓咪依舊三心二意,也不好好走路,邊走還邊左看看右看看,對什麼都好奇,招貓逗狗。
從妙妙身上收回視線,陳阿姨看向江硯辭,想了想說:“江先生,和妙妙相處的這兩天,我發現妙妙這孩子的話很少,不太愛說話。”
江硯辭:“?什麼?”
陳阿姨說:“我帶過的其他和妙妙差不多年紀的小孩子們,出門,看到什麼都喜歡問東問西,沒人回答就自言自語,是個小話癆。”
不像妙妙,一聲不吭。
聞言,江硯辭偏頭,也看向妙妙,確實一路上沒怎麼聽見她說話,這孩子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的,不說話,卻不妨礙她跑上跑下,什麼熱鬧都要去湊一湊,什麼都要上手摸一摸。
沒養過孩子,江硯辭只以為是小孩子性格不同的原因。就像有人外向,喜歡交朋友說話,有人更喜歡獨處,像他一樣。江硯辭以為妙妙只是不愛說話而已,他當然尊重她的選擇和性格。
原來……這是不對的嗎?
阿姨說:“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正是學習模仿能力都很強的時候,而且也是透過自言自語說話的方式來建立自己的語言和思維系統來認識世界,小孩子還是要跟同齡人多待在一起玩玩,學習進步什麼的才快。”
“妙妙這孩子不太喜歡說話,是不是缺少了小夥伴的原因?”
陳阿姨問:“妙妙這孩子上幼兒園了嗎?我看她平時也沒什麼一起玩的小夥伴。”
江硯辭搖頭。
陳阿姨又問:“那她這不愛說話的問題,有去找醫生看過嗎?”
江硯辭再次搖頭。
見江硯辭這樣,陳阿姨提醒道:“養小孩子有時候跟養小動物一樣,小孩子還沒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他們不知道自己有什麼問題,也描述不清楚自己哪裡不對勁,這些都要家長細心關注,發現不對勁的問題提前幹預。現在不管的話,等孩子長大定型後,一些小毛病就很難改了。”
比方說挑食,以後容易營養不良;坐姿不正,以後容易脊柱側彎;現在不接觸同齡人,以後大了可能孤僻自閉……
聞言,江硯辭難得地沉默了。
他沒怎麼想過這方面的問題。
在查清這孩子的身份之前,他只是想著暫時養著她。養個孩子而已,妙妙這孩子個頭一點點大,吃不了多少東西,多雙碗筷的事,給她買衣服買玩具,這些花費對他來說,也根本不算什麼。
可是他卻忘了,養個孩子,不只是給她吃喝,讓她有地方住。孩子可能會生病,會心情不好,出門會摔跤受傷,還會跟同齡小朋友吵架。
除此之外,她還要學習認字說話,交朋友互動,還要不定時的戶外活動,強健體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本來妙妙這孩子各種習慣的形成就比其他孩子晚。其他三歲左右的孩子,聰明獨立點的,都能上手用輔助筷子吃飯,自己獨立洗澡了,而妙妙卻還什麼都不會,連用勺子吃飯都要看她心情……
這些也不算什麼大問題,他可以慢慢教,只是和小朋友的社互動動,確實是他一個大人沒法解決的。
江硯辭沉默著,想了一路,最後決定——無論這孩子以後的去處如何,到了什麼階段的教育還是不能落下的。
就算以後奚可回來,要把孩子帶走,重新上幼兒園,有了現在的提前適應,妙妙到時候也能無縫銜接,不浪費小孩子的黃金時期。
這幾天,江硯辭把妙妙出現以來,各種不對勁的地方都重新考慮了一下,最後還是認為是奚可隱瞞了這孩子的存在。三年前跟他分手的時候,可可她已經懷孕了,卻沒告訴他,偷偷把孩子生下來養大了。
不然為什麼妙妙這孩子回家第一天,就會摟著衣櫃裡她的衣服喊“媽媽”?
而且妙妙這孩子嬌氣,一看就是被家裡寵著的,被寵得連勺子都不會用,這也很符合奚可養孩子的風格。以前家裡的那隻小貓,就被她嬌慣得格外嬌氣,貓糧都要一粒一粒喂,有時候連路都懶得走,要人抱。
這更加讓江硯辭確定,妙妙她就是可可給他倆生的孩子。
除此之外,江硯辭也想不到其他可能性了。
把孩子送回來,大概是可可想用這種方式通知他這個孩子的存在。問她的時候,她否認,可能是三年來一個人養孩子吃了不少苦,心情不好,罵他兩句解解氣。
既然可可把孩子送到他身邊想讓他養,那他就先養著,江硯辭想,等她過一段時間氣消了來找他,他們再談之後的事情。
是他的孩子,他不會逃避養育的義務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