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陽合上劇本嘆了口氣。
衛滿是吳天愛在漫漫長夜中唯一的一道光,也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啊。
衛滿要是知道自己辛辛苦苦讓壞人定罪的結果,是心愛的女孩的死亡,那他還會去做這件事情嗎?
這個世界從來就不是公平的。
施害者在監獄裡大呼冤枉,把過錯都歸咎於受害者,還毫不心虛地請律師幫他上訴。
說什麼我是因為喝醉了,沒有自控能力才犯下大錯,大家應該理解的。
女孩那天晚上,穿的太少了,我以為她是在勾引我,沒想到我理解錯了。
是小孩的父母沒有看到好自己的孩子,所以我才決定收留孩子的,這怎麼能叫拐賣呢?
我就只是輕輕碰了他一下,他怎麼腦溢血了,肯定是因為他原本身體就不好。
對不起警官,我有病,精神疾病。
瞧瞧,理由多充分、多具體、多恬不知恥!
受害者呢?
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受到了傷害,有的甚至連命都沒了,有多少人替他們說話呢?
而且有的傷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長年累月的折磨。
到最後,得了施害者一個無關痛癢的賠償,彷彿這麼長時間的痛苦就值這些。
受害者之所以受害,是因為它相對於施害者來說,是處於弱勢的。
他們的能力、資源、渠道,跟大部分的施暴者相比,都是遠遠不如的。
比如冷超之於吳天愛,對方利用年齡優勢,有豐富的知識來“教導”她,有能力將她與整個世界隔絕開來,使她不能得到及時的幫助。
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這些壞人是沒有辦法很快被繩之以法的。
但即使是有這些外力,也不全是好的,因為不是所有人都有一顆充滿善良和同情的心。
受害者說自己痛,他們會覺得是在賣慘。
“啊,太矯情了,這一點小小的傷害,用得著這麼誇張嗎?”
受害者的長相、身材、年齡,都會受到大家激烈地討論。
媒體人一貫的做法:犯罪的人必須要打馬賽克,而受到傷害的人則是不必的。
有很多人逃離了原本的傷害,卻掉入了更大的傷害之中,而且對方還是打著同情你,可憐你的名義。
他們中的很多人並不需要同情,他們希望被遺忘。
受害人想忘掉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開始新的生活,但是觀眾未必會樂意。
每當有相似事件發生的時候,還是會牽扯進無數年前的當事人,把他們已經快要癒合的傷口再次無情揭開。
提醒他們:別忘了,你曾經有一個多麼黑暗的過去。
施害者進監獄了,網友們對他們的行蹤管不著,但受害人卻是暴露在生活之中的。
她不僅要承受網路上的壓力,還要面對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喋喋不休地詢問。
更慘的是,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如果一個女孩在一生中不幸遇到了兩個渣男。
在第一次的時候,大家會罵這個渣男怎麼這麼壞?怎麼能騙女孩?
談到第二個的時候,事實也這樣,但評論就不一定了,很大機率會發生逆轉。
有的人會說這個女孩真可憐,連續遇到了兩次這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