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伯說:“英臺,有些人說的一套,背後一套,不能去看人說什麼,他要看他做什麼呀!”
英臺說:“判斷一個人當然不是看他的宣告,而是看他的行動,不是看他自稱如何如何,而是看他做些什麼和實際上是怎樣一個人。”
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折射出其教養與素質,無論你的外表經過了怎樣的包裝,但發自內心的東西,依然會暴露於言行。
山伯笑道:“出言有尺,良言一句三冬暖……”
英臺說:“語言的表達也是一門藝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尊和驕傲,不要拿自己的個性去挑戰別人的脾氣。學會尊重,讓別人舒服,才是一個人最高階的素養。“關係好”不等於“什麼都可以說”,“生氣”不等於“開不起玩笑”,“我不是故意的”不等於“你沒錯”,“我沒有惡意”不等於“沒造成傷害”。”
山伯笑道:“還是要相敬如賓的好!”
英臺說:“說話的時候,多換位思考,多設身處地。有時候,可能一句輕描淡寫的指責,就會成為壓垮情緒的最後那根稻草,一個看似玩笑的評論可能就是輕輕一推的多米諾骨牌。你不瞭解別人經歷了什麼,就不要妄評你看到了什麼。”
山伯笑道:“說話有分寸是一個人的高階修養,是一個人成熟的表現,體現著做人的尺度,也體現著一個人生活的層次。時時刻刻把握說話的分寸,注意說話的場合、身份、談話物件,才能讓話說到最有尺度。每個人都有難處,凡表象皆有根源。言語之間,少些犀利,多些餘地,是對別人的仁慈,也是對自己的尊重。”
英臺笑道:“還有,嬉笑有度,開玩笑是日常生活中極為普通平常的事,但玩笑的目的在於調節氣氛,如果不懂得把握玩笑的尺度,言語間就會有意無意的傷害到他人。
“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山伯笑道:“一個人對待玩笑的分寸感,往往能夠看出他的人品。不要拿別人的缺陷開玩笑,不要拿別人的隱私開玩笑,更不要拿別人的生命開玩笑。真正的幽默,不是亂開玩笑的譁眾取寵,而是在合適的時間地點,用恰當的話語來愉悅氣氛;懂得尊重對方,才能讓玩笑的感覺恰到好處,如沐春風。只有對方覺得好笑的,才叫玩笑;對方覺得不好笑甚至生氣的,那就是沒禮貌。”
山伯笑道:“常言道:“凡事留一線,日後好相見”。人這一生,起落浮沉,難免得意,難免低谷。得意時善待他人,失意時善待自己。很多事情,難以預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無論何時何地,話別說太滿,做事別太過。今日你不留有餘地,落下口舌,來日峰迴路轉狹路相逢,必然徒增尷尬與傷害。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給別人留有餘地,亦是給自己留下退路。”
英臺笑道:“說話有德,古人言:“利刃割體痕易合,惡語傷人恨難消。說話前最好能過一下大腦,不要只圖自己口舌之快,卻不顧及他人感受。說出去的話,形同潑出去的水。不要妄想一句“別往心裡去”就能讓別人當作你什麼都沒說過,事實上,不管你怎麼提醒對方“別往心裡去”,別人聽完之後,依然會覺得你是暴露了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中國有句古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說話的分寸感,相當重要。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山伯笑道:“嗯,與人善言,暖如布帛。傷人之言,痛如刀割。最能暴露一個人內心的是語言,最傷人心的是語言,最深入人心的也是語言。嘴下留德,掌握方寸,才能彰顯智慧,展現人品,便也成就未來。凡事把握尺度,是一個人最好的道德修養。道德是用來律己的,不是律人的,法律才是律人的。“道德用來律己,好過一切法律,道德用來律人,壞過一切私刑。”所以,管好自己,才是最自己最好的修行。”
英臺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這個比喻很貼切地表達了老子推崇的道德的最高境界。他強調了水的兩個特徵:一是水滋潤世間萬物,是生命存在之本;二是水集聚於低谷深壑,安心處於低微勢弱之境,不與山爭高峻,不與天爭遼闊,不與海爭深遠,不與地爭廣博。
所謂最好的善舉要像水一樣,可見善良是有差別的:上善若水,中善若火,下善若石。最上等的善要像水一樣,恩澤萬物卻低調不居功。”
山伯笑道:“那,中善應該是一般人也可以做到的,就是有福同享,博愛眾生,助人為樂,就像有火大家一起取暖,火光照亮自己也照亮別人。這也是墨子提倡的“兼相愛、交相利”;是孔子提倡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富貴之時讓別人也借點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有條件時幫幫別人,沒條件時就照顧好自己。與上善的不同在於,中善首先要保證自己的利益,行有餘力時才考慮利人。說中善若火,是指其顯而易見並且高調而危險。比如,有的人在大街上,佈施米麵,賙濟窮人,招來陣陣讚揚,被稱為“大善人”。但是,這樣的善往往容易被偽善鑽了空子。偽善之人是為了贏得聲名,甚至是為自己做的惡事做掩飾。那麼這種善有時就能助人渾水摸魚,有時也可能把行善者拖入泥沼。就像火,救人,也害人。”
英臺說:“而最下等的善,則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平民百姓沒有多少助人的資本,不助人是情有可原的,只要不有意給別人帶去麻煩和不利也就算是“善”了。下善雖不助人,但不害人。說下善若石,是指其有時反而弄巧成拙,把本質的善變為表面的不善。比如東郭先生。明明知道那是一匹狼,卻濫發善心。下善就是把善行給了最不該接受善意饋贈的人。就像石,擋住了他人路,也擋住了自己的路。可見,不是什麼善舉都是有好處的。行如水般的上善,才是大善。”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