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哥說:“照表少爺這樣說,其實我們在這種天災人禍來臨之時豈不是可以預防了?”
這破財消災,不就是要破財麼,難道我們不能主動去破財消災麼?
林子軒笑道:“怎麼你想怎麼預防?”
小米哥笑道:“我覺得可以在災難未來臨之前,就先提早預防,比如要的就是破財消災,那我們就自己破財,自己消災,到時候豈不是輕鬆多了?”
林子軒笑道:“哈哈哈,這個主意好……”
小米哥說:“哎呀,我們就這麼想一想,不知道這個想法到底能不能實施,表少爺這麼一說,難道是真的可以這樣做嗎?真的可以提前來個破財消災嗎?”
林子軒笑道:“所以在自己不順的時候,可以有意地去破財,做些如佈施、助印經書等有意義的事,去應這個破財免災的理,運氣就會慢慢好起來。你扔掉的是錢財,其實你是在阻斷自己的災源。”
小米哥說:“這是真的?要是早知道就好了,表少爺這其中有什麼緣故呢?”
林子軒笑道:“因為過去的社會以男人為主,所以古書記載的算命算卦,大多以男人為中心。對於男人來說,不管是生辰八字還是易經六爻算卦,財都有兩層含義,第一是指財物,第二是指妻子和女人。所以易經六爻算卦,乾脆把財稱之為妻財。因為財是災殃的源頭,所以按照命理或易理的角度來推演,就可以推匯出錢財與女人是倒黴之源。”
小米哥說:“所以呢?”
林子軒笑道:“所以,貪官也好,富商也好,基本倒黴就出在這兩個因素上。要麼是錢太多無法解釋來源或錢太多燒得糊塗了,要麼是小三情婦這樣的女人作為導火線引火上身。如果知道破財免災的道理,將錢財或那些女人做個處理,就可以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小米哥說:“哎呀,我們家當時也是這兩樣,那女人的又怎麼說?”
林子軒笑道:“對於女性來說,在八字命理當中,財既可以是錢財,也可以是父親或乾爹,因為正財是財物,偏財是父親或乾爹。所以,很多女孩子認乾爹,弄不好是要倒黴的。財可以生官殺,官殺對於女性來說既是領導,也是老公或情人。所以古代的女子稱呼自己的老公為官人。”
小米哥笑道:“哈哈哈,原來官人是這樣來的……”
林子軒笑道:“財旺了生官殺,男人緣自然很好。現代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女性養情人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情了。但是,財生出的這些情人,有時候會讓女人丟命或永遠不能翻身。瞭解了命理與易理中的財物符號,你就真的明白了破財免災的道理了。以後再破財的時候,你還會悶悶不樂嗎?貪慾增煩惱,佈施有歡樂。易解迷人夢,運開福自來。”
小米哥說:“那我們應該承受的天災人禍,那對於那些處心積慮要害人,搶奪人家產的壞人,難道就沒有天理嗎?不是說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林子軒笑道:“不得不遺憾地說,這不過是人們自我安穩的麻醉劑,是否有報應,老天爺說的真不算。這樣的民間俗語實在是“害人不淺”。”
小米哥說:“啊?這是怎麼回事?”
林子軒笑道:“這就話的出處原是大乘佛教經典《楞嚴經》,原意是指是,經常行善積德就會得到好的報答,經常作惡多端,就會自食惡果,得到不好的報應。用佛經來驗證世間萬物,原本就是錯誤的。如果視為“金科玉律”也就更加錯誤,假如你傷害了我,我不報復和還擊。等待上蒼的懲處。我的心態未免太好了些,對你也是縱容,也也許會更加肆無忌憚。而且上蒼對你的懲戒未必達到我所需要的效果。”
小米哥說:“這就對了好多年過去了,也沒見老天對他們有什麼懲罰,看樣子表少爺你說的是對的……”
林子軒笑道:“呵呵“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社會教化我們向善是對的,是值得倡導的和讚賞的,但指望惡人由上蒼懲戒和處罰。我們自己就去忍讓,無疑就太可笑了,這也太懦弱的絕非一個健康的社會所應該倡導的。實際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應該是個人自我靈魂的救贖和淨化。是一生一世擺脫不了的良心譴責。善惡有報是否有靈,真的未必。但其中教化每個人為人處世以及在社會交往中的道理。不能把“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當做真理,對於傷害我們的人。我們應該去勇敢地去抗爭,去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換言之,你自己都不去維護自己的利益,今世不報,來世再報,對於好人來說,太過久遠。來世再報得到補償的未必是我,指望天道輪迴,報應不爽那是懦夫託詞。是無能者自的口頭禪而已。”
小米哥說:“那既然這樣我們也不用行善積德了!反正大家都一樣,都不甘心……”
林子軒笑道:“但行善事,莫問前程,這是我們應該做的。至於對傷害我們人,我們必須要反擊,去抗爭,堅定地維護我們的利益,當然我們也不能去傷害他人。報應不爽有時候還是很靈驗的。但啥時候就不知道了。
有宗教信仰的人們,都信奉“與人為善”的基本道理,認為只要一心向善,就一定可以得到好報。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這樣單純的因果理論根植在每一個人的心中。”
小米哥說:“現實中,卻不一定是這樣……”
林子軒笑道:“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善不得報、惡不得罰的情況。《竇娥冤》中有一段唱詞,說“為善的受貧窮更命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這便是對不公平的社會現狀的控訴。此時,用因果的理論,便不能很好的解釋此類社會現象。在道教中,自古以來倡導的是“承負”的思想。“承負”即“因果”也,但又不同於“因果”也。”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