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哥說:“表少爺,現在還是想不開,但是總有一天或許我有一天等我老一點就會想得開吧,回去等我有了孩子了之後我就能想得開,但是現在無法做到……”
林子軒笑道:“無法做到摒棄前嫌,言歸於好?”
小米哥點點頭道:“嗯,確實無法做到這樣,表少爺,還是不說這些了,表少爺教教我怎麼做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吧?”
林子軒笑道:“不說就不說,立身淳厚,拋棄虛華,老子首先提出了要大氣做人。“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老子·三十八章》)可以概括為:處厚不薄,處實不華,意為抱朴守拙。抱朴:保持自己純真樸實的本性;守拙:堅守魯直憨厚的本性。總之,做人要不世故,不圓滑。”
小米哥點點頭說:“表少爺,不世故不圓滑,那要怎麼樣的態度呢?”
林子軒笑道:“呵呵,“謙下”:學江海為“百穀之王”老子認為,大氣做人,就應該向“江海”學習。為什麼呢?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成為一切大小河流的總彙處,是因為它善於處在下游,所以成為百穀之王;聖人之所以成為天下人心所向,也是因為對民眾卑下自處,“謙下”而不高高在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天下的人擁護他。正是因為聖人沒有和人爭,所以天下沒有人能和他相爭。”
小米哥說:“我們這種人,哪裡有資格與人爭呢!”
林子軒笑道:“這也是一個好品質,上善若水,老子提倡,為人處世要向水的“柔弱”品質學習。他認為,最高尚的品德就像水一樣:守柔、不爭、處下。“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柔弱勝剛強”是老子最為著名的哲學命題之一。曲則全,枉則正。老子還認為,大氣做人,要受得住委曲,經得起冤枉。他說:受得住委曲,才能保全自己;經得起冤枉,事理才能得到伸直、糾正同時,還要以德報怨,“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老子·七十九章。這樣才可以化干戈為玉帛,徹底消除嫌怨。事實上,以德報怨的思想已經深深地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液之中。”
小米哥說:“我平時就做事細心,小姐誇我……”
林子軒笑道:“小細作事,相反相成,對立統一,是老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特點。老子認為,宇宙中一切大的事物無不從細小的事物發展而來。因此,幹大事必須從細微的小事做起。“大小,多少。困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老子·六十三章。”
小米哥說:“可是做大事的人,不是要不拘小節麼?”
林子軒笑道:“成就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六十四章,在這裡,老子形象地說明了大小這對矛盾的量變到質變關係,在認識論上充滿對立統一、相反相成的唯物辯證法思維。”
小米哥說:“哦……”
林子軒笑道:“持之以恆,目標始終如一,老子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我國明朝的李時珍是世界級水平的偉大藥學家,他的名著本草綱目,先後被譯成英、法、俄等十餘種文字,成為國際一致推崇和引用的主要藥典。這部巨著用了27年的時間,三次改寫,才最後成書。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老子認為,一個人要成就事業,一是要反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二是要力戒逞強、逞能、逞勇。”
小米哥說:“還要怎樣呢?”
林子軒笑道:“還要不固執己見,就能把事物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就能把是非判斷清楚;不自我誇耀,事業才能有成就;不自高自大,才能擔當領導。“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老子·二十二章謙虛謹慎,就能事業有成;自高自大,做事必敗。”
“為什麼呢?”
林子軒說:“這是因為:“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貴身”:生命高於一切,老子提出: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這是說,以愛護自己身體的態度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的重任交給他;以愛護自己身體的信念來對待天下,就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老子和莊子都認為:“重生者則輕利,重利者則輕生。”輕生的人必然追逐名利,棄身而殉物。這種身且不能安保的人,怎麼能治理天下呢?”
小米哥說:“呵呵,這可是當官的人管的,不過了解一下,對於做生意有好處……”
林子軒笑道:“廉潔為官,老子認為,從政做官必須與眾不同,首先應著重提高品德修養這個做人的根本。領導者自律,“不欲以靜,天下自正”,老子認為,當官的根絕了私慾,社會就自然會風氣良好。“不欲以靜,天下自正”八個字精闢地道出了為官者節制個人慾望的社會意義。孫中山是in主革命的先驅。但他一生廉潔奉公,從未給自己和親屬置辦過任何家產,私謀過任何特權,真正實現並承諾了“天下為公”的誓言。”
小米哥說:“孔子是聖人……”
林子軒說:“呵呵,“聖人不積”,“見素抱樸,少私寡慾”,“見素抱樸,少私寡慾”,是老子從德才兼備的優秀領導人、名士的人格高度,提出的理想人格要求。老子認為,繽紛的物慾世界使人目盲,糜糜的音樂使人思想麻木,鮮美的滋味使人每天想念,縱馬打獵行樂使人心性浮躁發狂,稀有難得的貨物使人行為不軌。
所以,老子提倡,“聖人”不要多積蓄,自己的財富要用來濟眾,完全為人民;給予別人越多,自己越感富足充裕。“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