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哥感嘆道:“那這個,他豈不是作繭自縛,自己把自己害死了,不要他不把他自己困在城裡的話,說不定還有救呢……”
林子軒笑道:“說的就是這樣,呵呵,對於我們每個人有時候都不要鑽牛角尖,有些事情跳開來看就不像現在這樣複雜了……”
小米哥說:“可是世事難料,你怎麼樣才能讓自己平安無事呢?”
林子軒笑道:“道家說平安,天安、地安人類才能久安!道家“平安”理念的文化根基道家看重“平安”的理念可以上溯於遠古時期先民的求安意識。這一點從pg神話裡可以找到關聯的線索。“pg”之“盤”,繁體字寫作“盤”。有學者指出,這個字就是“般”,即“搬”的本字,表示用盤子裝載物品進行搬運,這雖然有一定道理,但問題在於“盤子”的“盤”,其上部是“舟”,因此筆者以為,最初用於搬運的工具是“舟”,即用小船搬運貨物;而“舟”旁的“殳”,甲骨文的字形像手持一種長柄勾頭似的器具,系古老的武器。”
小米哥說:“開天闢地的故事王聽過,可是不如表少爺講的這樣細緻……”
林子軒笑道:“遠古先民於狩獵和戰爭前,要手持“殳”器,翩翩起舞,作為祭神禮儀。後來的“慶典操舞”即設定“殳仗隊”,並且有專門負責“殳仗隊”工作的官員,其後代遂有以“殳”為姓者。為什麼要持“殳”起舞祭神呢?一方面是為了鼓舞士氣,另一方面則是為了祈求平安。“殳”與“舟”結合,應該也有兩種功能,一是把“殳”作為划船工具、控制平衡,另一則是保護行舟安全。這樣看來,“盤”的上部應當蘊藏著先民渴求“平安”的意願。至於“pg”之“古”,正如上文已經指出的,本有在祭祀時陳列武器以示威武的意義,之所以陳列武器,無非是為了鎮安。由此可見,“pg”這個神話名稱在深層次裡蘊含著“平安”理趣,這是有蛛絲馬跡可尋的。”
小米哥說:“這個神話寄託先民追求平安的意念……”
林子軒笑道:“確實是這樣,再從情節內容上來看,pg神話更是寄託著先民追求平安的意願。徐整的《三五曆紀》這樣敘述:“天地混沌如雞子,pg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髙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髙,地數極深,極長。”故事開端所呈現給人的空間是狹小的,整個天地就像個雞蛋,pg就在這個小雞蛋裡,多麼壓抑啊!難怪要改變環境。根據漢文翁“高朕石室壁畫”等文物考古資料,可知是透過特殊器具來改變環境的。他左手握石斧,右手握木把,作頂天立地狀,背後是開闊的天空。手中的石斧既是拓展生存空間的工具,也是自我護衛的武器。無論是拓展空間還是自我護衛,都是為了平安生存。因此,神話可視為上古先民渴求平安願望的一種文化演繹、一種符號象徵,即是遠古先民心目中的平安大神。”
小米哥說:“天地有人開闢,我的命運也要開闢才能成功……”
林子軒笑道:“儘管最早記載pg神話的《三五曆紀》是三國時期的作品,但有關的巖畫、方鼎形象卻相當古老。例如雲南滄源巖畫顯示:一人頭上發出太陽光芒,左手握一石斧,右手拿木把,兩腿直立,傲視一切。這種形象與《三五曆紀》記載的開天闢地傳說正相契合。馬卉欣著《學pg啟論》指出:這幅巖畫是兩萬年前原始人的作品,足見神話由來已久,寄託於其中的“平安”意識當然也應該追溯到原始人類的生活那裡了。作為史官,老子通曉天文、地理、民俗風情,對於上古神話當是瞭如指掌的。他在《道德經》裡說,“以知古始,是謂道紀”。什麼是“古始”?時雍《道德真經全解》捲上將之解釋為天地萬物“混而為一”,這裡的“混”也就是徐整的《三五曆紀》描述pg化生時的天地混沌狀態。從這種語境來看,老子講的“古始”可以理解為pg開天闢地的本初狀態;簡單地說,“古始”就是pg之始。老子告訴我們,唯有了解pg開天闢地的本始狀態,才能把握平安大道規律。”
又說:“道家“平安”文化精神的多維表徵,老子《道德經》之後,《列子》《莊子》等先秦道家典籍以及漢代以來的制度道教經典文獻,大量地論及“平安”。其中,有兩個方面內容尤其值得注意:”
小米哥說:“哪兩個方面呢?”
林子軒笑道:“個人平安取決於社會環境平安對此,《淮南子·覽冥訓》有精彩論斷:昔日黃帝治理天下,“使強不掩弱,眾不暴寡,人民保命而不夭,歲時孰而不兇,百官正而無私,上下調而無尤,法令明而不暗,輔佐公而不阿,田者不侵畔,漁者不爭隈。道不拾遺,市不豫賈,城郭不關,邑無盜賊,鄙旅之人相讓以財,狗彘吐菽粟於路,而無忿爭之心”。所謂“人民保命”意味著:全體社會成員的人身安全是有保障的。這種描述,反映了道家學派極端重視社會整體生存環境治理的情形。”
小米哥說:“表少爺就是想的遠,個人和社會,我只是想到自己……”
林子軒笑道:“人類平安取決於自然環境平安
從保障人民的平安生活著想,道家學派不但注重社會環境的治理,而且將人類生存與天地環境聯絡起來。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說:人以地為法,地以天為法,天以道為法,道以自然本性為法。照這樣的思路,人類生活與天地存在是一體化的。人類的平安生活取決於天地平安。對於這種觀念,漢代道書《太平經》卷四十五《起土出書訣》進一步發揮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後可得長安也。”所謂“人命”就是人類生命。“人命乃在天地”意味著人類是以天地為生存環境的。在《太平經》看來,人類要平安生存,必須從“安其天地”入手,唯有天安、地安,人類才能長安。”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