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香說:“表少爺,你說的話我聽懂了,其實是我一直想的太多了,而且又貪心,要求的也太多了,本來不應該是我得到的東西,卻在奢望著不屬於我的東西,肯定會徒增苦惱呀!”
林子軒笑道:“哦?唉,你這個傻丫頭,我還以為你真的聽懂了呢,結果你還是這樣一味的去想事情這些本應該還是不應該的東西,我們去努力爭取了,到最後都沒得到,那就看上天的注意了,那樣的話多好呀,何必又給自己增添著許多你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東西了,這種痛苦嗎?那你想的也太多了……”
梅香說:“那表少爺,既然我這樣想是不對的,要說也教教我該怎麼想呢,我應該怎麼想事情才能是對的呢?”
林子軒笑道:“不論怎樣,該來的躲不了,該走的攔不住,我們要順其自然,對每一份得失,都處之泰然。願你我在捨得之間,發現更多的驚喜,遇見更多的福緣。願你我有舍有得,不糾結於當下,也不必憂慮未來,從容淡定,輕裝前行。”
梅香點點頭,不管怎麼樣,心情應該是沒有剛才那麼悲傷了。
林子軒說:“正所謂人活著就要,以儒做人,以道養生,以禪清心,以墨盡責,以法為基,以兵入市”是六大家的思想精華。孔子和孟子,從道德到政治,一方面樹立了偉大的人格理想,另一方面又設計了系統的政經制度。他們的思想邏輯就是要求先做人,然後才能做事,做好人,才能做好事。用儒學的術語,叫做“內聖外王”。朱熹所謂《大學》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遵循著這個邏輯。因此儒學實際上是從倫理到政治,是一種倫理政治學。一切都圍繞著做人,做有道德的人展開,因此人生境界的追求也就成了儒家的核心訴求。以儒做人要求我們既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又要踏踏實實地做事,孔子告訴我們“下學上達”。我們平日的學習都是下學,看似很平常,但是隻要堅持這個下學,你的知識水平、文化品位、道德境界就會潛移默化地不斷提高,也就是不斷地實現上達,不斷接近那個理想。”
梅香說:“不斷的接近那個理想,接近之後呢,然後要怎麼辦呢?”
林子軒笑道:“把一切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把一切簡單的事做對就是不簡單。平凡中有不平凡,簡單中有不簡單。用《中庸》的話就是“極高明而道中庸”。商湯王的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這就是以儒做人的基本要求。積極的、樂觀的、昂揚向上的人生態度,直接地培育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君子總是能從剛健執行的宇宙得到啟示,得到鼓舞,從而自強不息、堅韌不拔地執著於自己的事業和理想。這句話同樣是幾千年來激勵著中華民族的偉辭名句,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文化觀,成為中華民族取之不竭的精神源泉。儒家的智慧,主要體現為一種太陽的精神。”
梅香說:“太陽和月亮也有精神嘛,太陽和月亮的精神是什麼樣的精神,這是一個故事嗎?”
林子軒笑道:“呵呵,不是故事,是一種關於勵志的,給人信仰的力量。道家精神就好像太陽和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樂、韜光養晦、柔弱勝剛強、不為天下先、無為無不為多少人生智慧蘊藏在道家不露聲色的謙卑中,這種謙卑就像無聲呵護大地的月光。你看那月光,多麼溫柔,多麼含蓄!日月交輝,儒道互補,是中國的一大智慧。儒家和道家的互相補充,就像太陽和月亮交替執行,就像乾坤一體,陰陽互攝,剛柔相濟,虛實相生。儒家風骨和道家氣象,入世和出世,有為和無為,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慷慨悲歌和憤世嫉俗,身在江湖和心存魏闕,那樣奇妙地相得益彰,組成了中國智慧既空靈又豐實的壯觀畫面。”
梅香說:“既然表少爺說的都是道家思想,若是按這種道家思想的話,我們這種平凡的人應該怎樣修行,才能平時把自己,這種不該有的想法,可以剪除掉呢?”
林子軒笑道:“境界無邊修五心:1.慈悲心慈悲心其實是一種關注人間的崇高情懷,類似儒家講的道德心。禪家講“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2.平常心
平凡中有偉大,這就是禪的開悟。因此禪宗又講平常心、平常事。普願和尚說“平常心是道”,“隨所住處恆安樂”。3.清淨心,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就是以禪清心的境界。慧能“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4.自由心,培育自由心,就是要掙脫名韁利鎖,跳出十丈紅塵,實現超然的精神境界。實現這個精神境界,用佛家的說法,首先要能夠捨得,能夠放下。捨得什麼?佛家說:“內舍六識,中舍六根,外舍六塵”。5.自然心
李翱讚頌藥山的詩極有禪宗氣象:選得幽居愜野情,終年無送亦無迎,有時直上孤峰頂,月下披雲笑一聲,最高的存在都通往自然。”
梅香說:“表少爺說的,是讓我們一切都隨緣,一切都像自然發展,不管怎麼樣,自己做好自己做的事情就對了,是嗎?”
林子軒笑道:“呵呵,你這丫頭終於有一點長進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正所謂,老子告訴我們“道法自然”,儒家也講“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你看那天地萬物的存在,都是那樣的怡然自得,春夏秋冬的交替、季節的謳歌和人的嚮往自然的心,合成了一首美麗的生命詩篇。禪宗力求實現自然的生命境界,和儒、道的追求異曲同工。蘇東坡有首《觀潮》詩,特別能幫助我們理解禪宗的自然心: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餘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