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子軒萬萬還沒想到馬文才居然是個大帥哥,他這輩子,他從來沒有幻想過馬文才,居然是個大帥哥呀!馬文才若是大帥哥,那他讓自己這樣的帥哥,還有梁山伯怎麼活呀?他馬文才又有錢又有勢,家裡面又有當官的這樣,人又長得帥,這老天爺的眼睛是瞎了,怎麼可能給一個人生了這麼十全十美。
林子軒說:“祝英臺,這不是和我不在開玩笑吧,我不相信,馬文才怎麼可能長得帥呢?他本來就是個醜八怪才對麼!”
英臺噗嗤一聲笑道:“兄弟,你怎麼能把這些傳聞當做真的呢?再說了那些場館有幾個是屬實的,都還不是騙人的,而且長得醜不是更有戲劇性,演戲的時候更容易分得清吧,現在的電視劇裡面已經漸漸把他媽媽才改成帥的了,你還在以前的老古董裡面活著呀?”
林子軒道:“怎麼就沒有真的怎麼就活到老古董裡面了?這都是事實依據,有歷史依據的好嗎?”
“哈哈哈,那你是說的好像真的一樣,那你再給我說說這歷史依據到底是啥情況?”英臺笑道。
林子軒笑道:“據山東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濟寧市梁祝研究會會長、著名的梁祝文化專家樊存常先生考證,梁山伯與祝英臺包括馬文才,歷史上確有其人,他們之間的故事為歷史真實事件,而且他們的籍地都在孔孟之鄉。馬坡是祝、馬的故里,在古鄒邑西鄰微山湖北岸的馬坡村。唐武德年間(公元618626年)濟寧市鄒縣(今微山縣)馬坡有梁祝合葬墓,並立有“梁山伯祝英臺之墓”的石碑。明朝皇帝欽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視濟寧馬坡時發現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舊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歷經淤積長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東省濟寧市梁祝文化研究會和微山縣人民政府,隆重舉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臺墓記碑”的復出儀式。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理事長劉魁立先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賀學君女士,山東省民俗學會原會長李萬鵬先生,山東省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大學民俗研究所所長葉濤先生等專家學者參加了出土儀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聞媒體的極大關注,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社》、《大眾日報》、《齊魯晚報》等眾多的國內新聞媒體與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等外國新聞媒體對此進行了報道,在很短的時間內,在國內外引起了很大轟動,引起了世人的極大關注。”
這是全國現有九處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塊墓碑,全文843個字,與神話傳說戲曲截然不同,不僅載明瞭二人合葬的地方,還點明瞭地方官員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梁祝墓碑碑文中有如下字樣:“山伯別來不一載,疾終於家,葬於吳橋迤東。西莊富室馬郎親迎至期。”碑文中馬郎即是指馬文才,古代的西莊即濟寧市微山縣馬坡鄉馬坡村,在祝英臺所在九曲村西南。
九曲村現位於泗河南岸,濟微公路西側,因泗河從兗州至此有九處彎而得名,今已演變為東九、西九兩個村莊。祝氏家族因避水災,後遷至濟寧市任城區岔河村。岔河村95以上為祝姓,村中族人尊祝英臺為其先祖,諱與馬氏通婚,嚴禁村中演唱“梁祝”戲;梁氏從馬坡附近西居村遷出後,定居於兩城、南陽、梁崗廣大地區。據梁姓人說,兩城梁氏為其近支嫡傳;西莊馬郎,其後裔於明代從西莊遷出,即今日馬坡之馬氏。梁、祝、馬三姓氏村居靠近,從九曲村距西莊四華里,西莊至馬坡六華里,吳橋距九曲村僅有十華里。從九曲村赴嶧山讀書,過西莊、馬坡、吳橋,入柳蔭之鄉,經古路口,兩下店,登嶧山是歷史上的一條古道,梁祝二人柳蔭駐足相會,實屬自然。由此也可進一步推斷梁祝“家”在濟寧,在孟子故里鄒縣嶧山讀書是歷史事實。
版本二
關於馬文才及梁山伯與祝英臺這三個人,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鄞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據查證,此記載最初版本為82年報刊山海經蒐集的浙東民間百姓口頭故事,並非歷史資料記錄,該文作者曾於86年從慈溪給編者來信說:“梁山伯與祝英臺是兩個朝代的人,祝英臺是女俠,梁山伯是清官,兩者墓穴碰巧在一塊的傳說故事”是年輕時曾做小販的同村的民間醫生講給他聽的,而這位鄉村醫生又是從寧波中山公園聽一位老人講的這個故事。當時公園內有好幾個人在講梁祝愛情故事,這個鄞縣老翁搖搖頭說:“都是亂話!”這位鄉村醫生便上前動問:“老伯,他們講的是亂話,那真話究竟是怎樣的呢?”鄞縣老翁便講了這個故事。因此該文作者將這位寧波公園老翁講述的故事刊登在了報刊山海經上,而事實上根據晉代謝安有感於梁祝故事上報朝廷,封祝英臺墓為“義婦冢”的歷史事實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眾多權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學著作明文記載兩人姓名及生平事蹟來看,此“梁祝屬於兩個朝代”的說法並不是歷史文獻記載,而是民間百姓的主觀臆想,其可信度有待商榷。
而事實上,在《梁書·陳慶之列傳》關於馬佛唸的文字僅僅只有一句話——“軍副馬佛念言於慶之曰”,除此之外並無任何記錄,更無所謂生卒年月與“名”“字”的介紹。此外筆者查遍了《二十四史》與其他很多史籍的電子版,沒有找到關於此人物的隻言片語,筆者又查詢網路,也沒有權威史籍記錄此人任何資訊,故此網路版馬文才的所謂歷史資料極有可能是當代小說演繹版。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