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細述英臺和銀心在這寶葫蘆裡,與陶笛相處下來,也是十分的愉快,後來發現,陶笛這個人還挺好相處,而且是個性子直的人,所以就算是田地交給他全權處理,也是十分放心的。
在陶笛的安排下,英臺是擁有葫蘆的人,自然這葫蘆裡的天下,土地都是英臺的。
所以這些村民幫助英臺種地,也能得到好處,就是英臺把地租給他們,他們所得留下一部分剩下的要交給英臺作為租金。
這樣的話,英臺就連花果園,糧食等,一共種了一百畝之多。等這樣把葫蘆裡的事情安排妥當之後英臺和銀心也就趁天還沒亮出來了!
英臺和銀心兩個人出來之後,又補眠了一兩個人小時,天也就亮了。
每次進去葫蘆裡都要一夜,每次去,沒辦法,都又是晚上才能去,白天又去不成。這樣熬夜回來,好在英臺和銀心都是小孩子的身體,精力足,陽氣旺盛,幾下子就又恢復了!
英臺中午時候才醒來,銀心天亮就起來了,生怕府中有不知好歹的牆頭草,再去給老爺太太說了什麼不該說的閒話,到時候可就沒這麼舒服了。
中午了,銀心和英臺一起吃飯,今天的飯菜都是可口的青菜,還有一些雞肉和紅燒肉。
英臺說:“你別說了,當嘴饞人家的小姐還真是好,嘿嘿……”
銀心笑道:“怎麼了?突然感慨萬千的,呵呵……”
英臺笑道:“喏,你看看,這東坡肉,軟彈香嫩,真的不要太好吃,還有這三鮮湯,油爆蝦,而且最重要的是,這麼好吃的飯菜都不用我們親自動手呢!”
銀心說:“真是饞貓,原來就為這個覺得生到有錢人家裡好呀!哈哈哈……不過說的也是,要不然的話我們倆要是生到個窮人家裡,跑到古代別的不說光饞就饞死了!”
小菊說:“小姐你們在說什麼呢?這個是紅燒肉,不是什麼東什麼坡肉!”
英臺說:“哦,我也差點忘了吃東坡肉,是宋朝才有的呢!”
銀心說:“對呀,東坡肉,是紅燒肉經過蘇東坡的改良才變成東坡肉的……”
英臺說:“東坡肉並不是因為蘇東坡愛吃才命名的!”
宋朝蘇東坡1036-1101年),作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作詞與辛棄疾併為雙絕;書法與繪畫也都獨步一時。就是在烹調藝術上,他也有一手。當他觸犯皇帝被貶到黃州時,常常親自燒菜與友人品味,蘇東坡的烹調,以紅燒肉最為拿手。他曾作詩介紹他的烹調經驗是:“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不過,燒製出被人們用他的名字命名的“東坡肉“,據傳那還是他第二次回杭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
那時西湖已被葑草湮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數萬民工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了長堤,並建橋以暢通湖水,使西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環境,既為群眾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後來形成了被列為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
當時,老百姓讚頌蘇東坡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豬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蘇東坡收到那麼多的豬肉,覺得應該同數萬疏浚西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叫家人把肉切成方塊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製,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他的家人在燒製時,把“連酒一起送“領會成“連酒一起燒“結果燒製出來的紅燒肉,更加香酥味美,食者盛讚蘇東坡送來的肉燒法別緻,可口好吃。眾口讚揚,趣聞傳開,當時向蘇東坡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外,也有人來學燒“東坡肉“。樓外樓菜館效法他的方法烹製這個菜,供應於世,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遂流傳至今。
附帶它的做法
東坡肉
配料:豬五花肋肉1500克、蔥100克、白糖100克、紹酒250克、姜塊拍松)50克、醬油150克。
製作方法:
1、將豬五花肋肉刮洗乾淨,切成10塊正方形的肉塊,放在沸水鍋內煮5分鐘取出洗淨。
2、取大砂鍋一隻,用竹箅子墊底,先鋪上蔥,放入姜塊,再將豬肉皮面朝下整齊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醬油、紹酒,最後加入蔥結,蓋上鍋蓋,用桃化紙圍封砂鍋邊縫,置旺火上,燒開後加蓋密封,用微火燜酥後,將近砂鍋端離火口,撇去油,將肉皮面朝上裝入特製的小陶罐中,加蓋置於蒸籠內,用旺火蒸30分鐘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豬肉選以金華“兩頭烏“烏豬為佳。
2、100克蔥其中50克打蔥結。
小菊說:“小姐,東坡肉好吃嗎?說的我口水都直流了!”
英臺笑道:“當然好吃了!蘇東坡是我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美食家。他一生愛好美食、發掘美食,創導美食,為弘揚我國的飲食文化立下了卓越的功勳。人民群眾愛戴他、懷念他,也把有些美味甘旨與他的名字聯絡在一起,如“東坡魚“、“東坡羹“、“東坡豆腐“、“東坡墨魚“等等.其中尤以“東坡肉“最為著名。
原來蘇東坡愛吃豬肉,也善於燒豬肉。北宋元豐年間,他因得罪朝廷,貶官謫居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這是一個“僻陋“的小地方。蘇東坡給朋友的信中說:黃州“豬、牛、獐、鹿如土,魚蟹不論錢“'“魚稻薪炭頗賤,甚為貧者相宜“。也就是說,物產相當豐富,價錢便宜,可惜百姓貧窮.文化落後.烹事不精,這就迫使他只得自操刀俎,謀求美食。他有一首《食豬肉詩》雲: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首詩見於南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詩題或作《豬肉頌》,或作《燉肉歌》,詩句文字也略有差異。但蘇東坡在黃州經常吃肉烹肉則不容懷疑。他另有一首詩云:“卯酒困三杯,午餐便一肉。“又給朋友的信中說:生活雖然“至儉,然猶每日一肉“(致王定國);“食豬肉,實美而真飽“(答畢仲舉)。所以他在黃州創造講究火候的燉肉法是極有可能的。又據傳說,後來他以龍圖閣學士知杭州,疏浚西湖,替老百姓辦了一件大好事。”
喜歡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請大家收藏:()穿越成英臺,帶著山伯逃婚去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