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臺見銀心,那丫頭,還是自己認識的大小姐冰冰嗎?怎麼連錢都不要,不過她們家本來有錢,不在乎錢,倒也是真的。
英臺數完錢說:“這些銀子都是碎銀,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多少銀子,估計我們以後做生意,還得學習,怎麼用秤來秤銀子和東西.”。
銀心道:“老爺不是已經給你說這是一兩銀子了嗎?”
英臺道:“雖然知道這是一兩銀子,做生意可容不得馬虎,我們遲早拿錢去投資,做生意。到時候豈不是多學一樣算一樣總能比劃清楚吧?不然連最起碼的東西都不知道,又怎麼去賺錢呢?”
銀心見英臺說的也有道理,便笑道:“說的是,那我們豈不是又要去學的一個會計?”
英臺笑道:“會計事小,我們得要從頭學習做生意的門道,另外還要看看古代的銀子能值多少錢,才不會做生意失利!”
銀心道:“這個好,我們以後又要學武術,又要學做生意,還要學的和人勾心鬥角,這日子可是過得滋潤啊!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晚上有妙景!”
英臺笑道:“這不是也挺好玩的嗎?”
銀心笑道:“那可不是要好好查查古代銀子的換算方法麼?”
英臺拿出手機道:“幸好有手機,隨時問度娘……”
銀心笑道:“這可是個好辦法,快查查,看度娘怎麼說?”
古代銀兩有兩種演算法:
1、以銀兩克數計算,一兩相當於10錢,一錢等於現在的5克。那也就是說一兩等於50克,如果按照現在的銀價來計算的話,每克7元,一兩也就是350元。
2、以購買力來換算,由於生活用品等等很難去衡量銀兩的價值,所以基本是以米為基礎換算單位的。
《明史》裡提到七品知縣一年的正當俸祿(基本工資吧)只是45兩白銀,據《宋史食貨志》提及“熙、豐以前,米石不過六七百”和《宋史職官志》“每鬥米折錢30文”的記載,等方面可以大概猜測出當時的貨幣價值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通貨膨脹,米價急速上漲,在當時一兩銀子等於兩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幣。
中國銀兩貨幣歷史:
1、《史記·平淮書》裡記載:“虞夏之幣,金為三品,或黃、或白、或赤。”黃是指黃金,白是指白銀,赤就是銅。在先秦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用白銀了。
2、中國貨幣史上正式以白銀作為交易貨幣是在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前119年),武帝為抑制豪門大族的巧取豪奪和求得文景盛世再現,於是改革幣制,採用了“白金三品”幣作為國貨。
3、五代時,白銀已被使用在進獻、輸入貨物、納款、行賄等領域,每次用銀的數量也相當巨大,但只隨便鑄成銀鋌、銀錠、銀餅等形式,以其自身的重量參與流通。
4、宋代時,除“交子”紙鈔和銅錢、鐵錢外,白銀也被作為貨幣使用,當時的白銀貨幣有碎散的,也有五兩、十兩、二十五兩、五十兩,甚至千兩,其中比較多的是束腰形長條銀塊,個別也有方形、圓形。
5、到了金、元時期,白銀被更為廣泛地使用。金代的“承安寶貨”銀鋌,從一兩到十兩分為五等,這是我國用法定計數銀鑄幣的開始。元代更進一步確立了白銀的貨幣地位,公元1260年,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開始鑄一批每枚重五十兩的銀元寶。、
元寶的名稱雖在銅錢上用過,但白銀鑄的元寶,卻是“元朝寶貨”的意思,銀錠稱元寶即從元代開始,以後“元寶”成為固定的代名詞。
英臺道:“我去,古代的銀子還是蠻值錢的麼?”
銀心笑道:“對呀,那你現在有一兩銀子,豈不是相當於有了三百五十塊錢了嗎?”
英臺笑道:“說的對,照這樣很快就”
我國古代貨幣單位很多,各朝不同,特別是秦漢以前。這裡只討論三種基本單位:
一文制錢即一枚標準的方孔銅錢)
一兩白銀
一兩黃金
以上單位雖然各朝各代都不同,但至少唐宋之後相差不大,所以是可以得到比較穩定可信的資料的。
兌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