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大連,鄭慶義長長出了一口氣,急忙抱著鄭常馨下車。這次回家,他沒有讓年青的跟著自己。揹包捋傘再帶個孩子,讓鄭慶義頓感吃力。劉梓桐來接站,只見劉梓桐身穿灰布面長衫,外罩綢緞褂子,頭帶瓜皮帽,腳穿義大利皮鞋,鞋面打得油汪綻亮。他正在四處撒眸,看見鄭慶義抱孩子過來,緊忙跑過去,把鄭常馨接過來:“讓哥哥抱。”
鄭常馨扭過頭去不讓抱。
劉梓桐說:“常馨,你不認識我了,快讓哥哥抱,好讓你爹歇著。”
鄭常馨發呆似地搖搖頭,聽說讓爹歇歇的話,就懂事地撲到劉梓桐的懷裡。
劉梓桐說:“東家,先吃早飯還是歇一歇?常馨餓沒餓?”
鄭常馨沒等鄭慶義說話就叫到:“爹——,我餓了。”
鄭慶義說:“好吧先吃飯。”
旅順人絕大多數是山東人,飲食上自然以魯係為主,特點是麵食多、餡食多,餃子、包子、餡餅、鍋貼、餛飩、麵條之類,好處是連菜帶飯、連湯帶水,好吃又方便。車站前一帶各種小吃店早早就開門了,在門口支起炭火爐子,架起大鍋,又烙又蒸,吆喝著賣。還有餛飩捎帶燒餅的小販挑著兩頭沉的擔子走街串巷。鄭常馨嚷嚷著要吃餃子,三人來到一餃子館前坐下,店主人熱情招呼。
要了餃子後,劉梓桐說:“東家,那兒有一賣豆腐腦的不錯,人都稱為劉豆腐腦,他點的豆腐腦又白又嫩。只要到車站前,我都要來一碗。東家,來碗不?你看就在那兒。”
順著劉梓桐指的方向,鄭慶義見那人正在忙著,周圍站著不少等喝他豆腐腦的人。鄭慶義不禁觀察起來,只見他賣豆腐腦很講究,扎著個小白圍裙,戴著白袖套,動作利落乾淨。對顧客也非常熱情、周到,一個年歲大的老人來了,他叫道:“大爺,您坐好,我馬上給您盛上。”
“哎呀,小朋友,慢點喝,別燙著。”叫人感到很親切。
鄭慶義忍不住說到:“去買兩碗。”
待劉梓桐端回兩碗後,鄭慶義吃了兩口,感覺真是不錯,就深有感觸地說:“做買賣真得是貨真價實才好,這豆腐腦就很好吃。你看他招呼這個,答應那個的,讓人吃著心情舒暢。這買賣能不好嗎?”
劉梓桐跟著說:“東家,你觀察的可真細。我就注意好吃不好吃了,其它可沒顧得上。”
鄭慶義就是這個秉性,做買賣意識深入到骨髓裡,成了他生活中必備的東西。不論有什麼事,不管心情咋樣,不用思考,只要眼睛看,聽人說,都能從做生意角度去想,以便使自己不斷得到修正。
鄭慶義說:“這算不了什麼,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興許是生活積累的習慣吧。哎,船票是什麼時候的?”
劉梓桐說:“後天。”
“好吧,給櫃上去個電報,說我後天走,到時候的時候直接往家回信。”
“嗯哪。”
劉梓桐心裡十分難過說:“東家,櫃上來電埋怨我,也是,都因我提供的訊息不準。”
鄭慶義安慰地說:“算了,跟你有啥關係?櫃上也是吃飽了撐的,瞎掰扯。”
吃完飯到了住處,安頓好後,鄭慶義就告訴劉梓桐說:“我從這走回老家,就想到這兒看看,你不要有啥顧慮,該咋幹還咋幹。到時候的時候,就沒事兒啦。”
劉梓桐這個年青的夥計,深得鄭慶義的喜愛,所以,才把他放在大連的。這些年來鄭慶義主要在大連進行糧谷信託交易,劉梓桐在這兒是個操盤手,每天都透過電話進行聯絡。劉梓桐報告大連情況,鄭慶義結合其它城鎮糧谷行情,做出自己的決策。劉梓桐根據鄭慶義的指令,進行買賣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