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武媚娘忽悠陳湯的場景,周易想制止,又覺得王昭君悽慘的命運,確實應該改一改。
王昭君嫁到匈奴第三年,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去世,王昭君提出想回歸大漢,草原的生活她實在不適應。
可惜漢成帝劉驁並未答應,反而讓她依照匈奴的習俗,嫁給名義上的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從此一代美人就陷於草原,在35歲那年香消玉殞。
番邦來大漢出使,漢人要尊重他們的習俗,漢人到了番邦的地盤上,依然要尊重他們的習俗……那麼龐大的軍隊,真是白養了!
現在陳湯那邊的時間線是公元前36年,距離昭君出塞的公元前33年還有三年,時間完全來得及。
只是王昭君一直在深宮中,陳湯接觸不到,這件事得慢慢來,急不得。
陳湯此時還不知道後續的歷史,瞪著銅鈴似的眼睛問道:
“本將剛滅了北匈奴,那位王昭君為何還要委身匈奴?”
武媚娘嘆了口氣:
“將軍在威震西域後,南匈奴單于呼韓邪嚇得連夜跑到長安示好,還多次提出想娶大漢之女為妻,漢元帝劉奭便從後宮中選出一位不出名的宮女出嫁,結果選中了後宮相貌最美的王嬙,也就是王昭君。”
陳湯一聽就猛拍大腿:
“糊塗啊!北匈奴已滅,應該組織大軍,將南匈奴分而治之,再挑撥離間使其內鬥……匈奴越散,大漢越安全,此時怎能和親呢?”
看看,這就是名將的戰略眼光。
雖然阿湯哥貪財、情商低、沒背景,但他的戰略眼光,一直都是最頂級的。
成帝時期,他被貶為平民,多年未能參與朝政。烏孫國突然作亂,起兵圍攻西域都護段會宗,段會宗請求朝廷發兵求援,群臣討論數日沒有結果,最後在大將軍王鳳的建議下,請陳湯來做決斷。
阿湯哥到了宮裡,先是夾槍帶棒的嘲諷了成帝兩句,然後做出判斷:
“想打倒一個漢人士卒,至少需要五個胡兵,烏孫那點兒人,根本打不進都護府,無需大軍支援。”
他算了算日期,推斷五天內必有烏孫退兵的訊息。
果然,在第四天的時候,烏孫退兵的軍情傳到長安,跟陳湯的判斷一模一樣。
武媚娘惋惜道:
“將軍所處的朝代,配不上將軍的才華。”
陳湯的判斷是正確的,昭君出塞後,邊關雖然有一二十年的和平,但那是因為南匈奴一直在整合吞併北匈奴的地盤,沒時間襲擾大漢而已。
王昭君死後,匈奴再次變得強勢起來,恰逢兩漢交替時期,邊關百姓深受匈奴人襲擾,苦不堪言。
假如按照陳湯想法來,趁著北匈奴滅亡,把南匈奴拆分掉,根本不用等竇憲率軍北伐勒石燕然,整個匈奴就會轟然倒塌,徹底淪為大漢砧板上的豬肉。
可惜,現在的皇帝是漢元帝,大漢皇帝中唯一一個把儒家經典奉為圭臬的人。
雖然從武帝時期開始,大漢開始獨尊儒術,但當皇帝的都清楚,儒家那些口號是用來哄朝臣和百姓的,朝廷的核心,依然是法家的從嚴為主。
可漢元帝劉奭是個異類,他從小跟著儒學大家學習,滿腦子都是仁義道德,還沒當皇帝,就以太子的身份勸漢宣帝劉詢饒恕犯錯的大臣。
劉詢失望至極,說出了那句流傳千古的斷言:
“亂我家者,太子也!”
事實證明,元帝時期確實是西漢大幅度滑坡的開始,成帝繼任後變本加厲,給了王莽上位的機會。
說起王莽,就不得不提陳湯了。
王莽最初被封的那個新都侯的爵位,就是陳湯幫他上書表舉的。
後來王莽掌握朝堂大權,念及陳湯的推舉之情,特意追封陳湯為破胡壯侯,給一同作戰的甘延壽加了食邑,甚至連隊正之類的基層軍官也跟著沾了光。
王莽追封時,參與誅殺郅支單于的將士已經過世,不過也算蔭澤了後人,沒讓英雄們的血白流。
陳湯看著周易問道:
“先生,您仙術高強,能否直接將漢家的屈辱改寫?”
周易倒是想,但他到現在也不清楚,自己除了大忽悠術還有什麼能做的。
還是武媚娘聰明,當場幫周易解了圍:
“袁國師說過,仙人不能干預凡人命運,否則會吃大因果,想要干預歷史走向,還需要我等凡人努力……陳將軍,右將軍樂昌侯王商為人忠厚正直,你蒙受冤屈時他曾頂著壓力駁斥匡衡,幫你請功;宗正劉向,與匡衡同一時期的大儒,同樣幫你求過情,這兩人可結交一番。”
陳湯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