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民如豬狗牛羊,養肥了吃一茬,然後再養一茬即可,天下最不缺的便是底層百姓。對他們太好,沒有意義……”
此話就像一陣颶風般,迅速朝著各個州府颳去。
說此話者,乃是壽州書生劉光應。
他說完此話後,才方覺後悔,但已經晚了。
幸虧趙頊與文武官員們以掀桌離場表達了憤怒,不然百姓們可能要到宣德樓靜坐了。
劉光應已經社死,此後定無仕途。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這句聖人之言,可不是喊喊而已,任何朝代,為帝為官者都必須遵從這條規則。
雖然在很多官員眼裡,貧苦百姓根本不能算民,多田多產者才是民。
但這種思想,只能放在心中,誰揭穿了這層窗戶紙,誰便距離倒黴不遠了。
天下貧民佔八成以上。
失了民心,那即失去一切,就像西夏那種,便是失去了民心,才導致百姓造反,逃離西夏。
此事直接導致的後果是,天下反對攤丁入畝之策計程車紳商人都不敢說話了。
而百姓們支援攤丁入畝之策的聲音則是逐漸湧起。
……
與此同時。
又一件有助於執行攤丁入畝之策的事情發生了。
大宋原戶部副使公事,致仕在老家兩浙路台州賦閒的吳文當,畫了一副《生子不育圖》,在民間廣為流傳。
所謂,生子不育,即生下兒女卻不養活。
畫作的內容並不複雜,但卻觸目驚心。
在一方破舊的茅屋中,一對貧窮夫妻,眼含熱淚,正在攜手將一名剛出生不久的嬰兒頭朝下,放在水盆中溺亡。
畫作下方還有一行小字:“苦民無田,丁錢難籌,生子多為不育,累五年,兩浙路,亡不止萬人矣。”
直白點來講。
貧苦百姓交不起人丁稅,在生下孩子後,只能選擇將其溺亡,而在五年間,僅僅兩浙路,便死了不下於一萬名嬰兒了。
因吳文當曾在戶部任職,故而他的這句話,是令人深信不疑的。
大宋男子,二十成丁,人戶每年按照丁數交納錢米,但由於土地兼併嚴重,很多百姓根本沒有田產,而又無避孕之法,生出孩子後便只能將其溺亡。
此畫作一出,頓時在整個大宋又掀起一場軒然大波。
支援攤丁入畝之策的百姓更多了。
汴京城內,士紳商人們看到這副被彷照了許多份的畫作後,也是各個落淚,嘆百姓艱苦。
但是讓他們支援攤丁入畝,依然不現實。
這一日,深夜。
中書省內。
韓琦提著燈籠正欲離去,忽然看到不遠處的屋舍中還有燈光,不由得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