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十五日。
汴京城,多雲,微風。
萬人蹴鞠場內,八千個座位滿滿當當,無一空缺。而在中央的草地上,圓社的兩支蹴鞠球隊正在比賽。
兩支隊伍,分別穿紅黃兩色球衣,激戰正酣。
觀眾席上,不時傳來助威加油聲,氛圍甚是熱烈。
就連蹴鞠場地的外面都圍了許多人。
汴京百姓對於蹴鞠的狂熱遠超呂公著等人的意料。
其中,呂公著專門包了三個包間,專供當時他彈劾的那十二名偷跑去看山嶽正賽的官員觀看,並讓他們提出意見。
而這十二人,官職最高的便是禮部侍郎王珪和禮部員外郎耿春和。
這二人一向以嘴甜著稱,誇的呂公著已經快要飄到天上去了。
御史臺之所以如此重視萬人蹴鞠場的經營情況,乃是官家已經承諾,每年都會撥出一成的利潤,專供御史臺。
這些錢財,足以更多的御史臺官員,挺著腰桿和胸膛在朝堂上彈劾任何人了。
對一向剛正不阿的御史來講,錢是他們彈劾的底氣。
不然,修繕一個官舍都要找三司撥錢,他們哪裡還敢再去彈劾三司。
而汴京小報的名頭也瞬間打響,以後刊載店鋪廣告已完全沒有問題。
趙頊要做的,是讓汴京小報成為汴京百姓休閒娛樂、日常必看的報紙。
與大宋月刊,一個低緯度、一個高緯度,共同掌控大宋的言論。
言論可自由,但是不能流言滿天飛。
流言甚於民變,趙頊必須將其牢牢握在手中。
就在蹴鞠比賽激戰正酣的時候,一輛馬車停在汴京城南燻門前。
馬車上走下來兩個青年人。
二人都在三十歲左右。
一人體態微胖,但眉清目朗,帶著一股儒雅之氣,一看便是文人書生;一人身材消瘦,面色俊朗,一看便是書香門第或貴族世家出身。
“子由,沒想到還不到三年時間,汴京城竟然變化如此之大,這水泥路實在是太好走了!”
“是啊!曾經咱們還不看好新法,但是在官家的一道道國策下,百姓們真的富裕了,官員們的幹勁也更足了,咱二人入朝,也不知有沒有一席之地?”
“哈哈……不要想那麼多,今日入城,咱們先去吏部報到,然後再去看望恩師,最後吃一頓再說!明日事,明日再做!”
“好好,還是兄長想得透徹!”
……
當即,二人便朝著汴京城中大步走去。
此二人不是別人,正是丁憂期滿,從蜀地歸來的二兄弟,蘇軾與蘇轍。
今年,蘇軾三十三歲,蘇轍三十一歲。
三年前,蘇軾任直史館,蘇轍任大名府推官,可謂是前途無量。
只因父親蘇洵病逝,回家守孝,而今期滿,便來到了汴京城,等待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