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來這裡的,基本上都不是那種只能任由上級安排使用固定武器的戰士,都是有著豐富的武器使用經驗的資深老手,否則根本沒資格參與這樣的武器測試和評估。
經驗豐富的他們,當然知道郭泰來的話是對的,所以根本沒有人對此有什麼異議。
甚至於在狙擊步槍的使用上,他們最關注的也是中口徑和大口徑的srs和hti,而不是小口徑的。<,5.56以及5.8口徑,其實並不是狙擊槍最適合的口徑,無論是威力還是彈道表現都是如此,這些子彈,根本就不是為狙擊步槍設計的。
<口徑重彈,但在這上面的改進並不是特別多。
槍管內部的膛線和88式完全相同,只是使用了浮置式槍管並且把雙腳架改在了護木上,儘量減少這些因素對於精準度的影響,其他的並沒有絲毫的變化。
“你沒想過設計一款新型子彈或者專用的狙擊彈嗎?”
劉將軍當然知道北約的子彈表現更好,他的目的並不是質問郭泰來,而是期待郭泰來能拿出一款國內設計的子彈,填補一下國內在這方面的空白。<小口徑子彈之外,其他的口徑上完全是一片空白,幾乎全都是拿來主義。
種類不夠齊全,效能不夠優秀,發射藥材料效能欠佳,研發新型子彈能力不足,弱點十分明顯。
幾十年來,我國在子彈理論研究方面,借鑑、學習國外的研究成果較多,自主創新的理論較少。
子彈研發基本沿用了成熟技術,創新和變化極少。
特別是近年來,由於和平時期對子彈的訂貨量不大,為了節省開支和成本,子彈生產企業規模不大,技術改造積極性極低。
“我在化學和空氣動力學方面並不擅長。”
郭泰來搖頭道:“其實還是那句話,我們的子彈企業撥款少,研發能力不足,就算是研究出一款新子彈,口徑不能通用基本上就沒什麼國際訂單,只能當做技術儲備。
這方面,我真的無能為力。”
劉將軍執掌這個特殊的基地,當然對於國內軍工有深入瞭解。
郭泰來的話他理解,整個國家軍工系統的子彈問題,當然不可能靠著郭泰來一個精加工大師來解決。
而且郭泰來後面的話也明說了,和昨天那個反狙擊手探測系統想法一致,研發只是為了技術儲備的話,永遠不可能形成良性迴圈,但軍工系統又比較特殊,看來只能把問題反映給上面,讓上面頭疼了。
三十把樣槍,大中小口徑各自十把,當郭泰來講解完畢的時候,各大軍區的人立刻一擁而上,開始搶奪起來。
眾人爭搶的焦點,都是大口徑狙擊步槍,中口徑的各大軍區已經有00式了,那是國際一流的好槍,所以大家關注的重點並不在上面,反倒是大口徑步槍,國內才靠著jq式解決了有無問題,距離先進還差得遠。
僧多粥少,肯定是不夠分的。
動作慢了點沒搶到的那幾個,就只能唉聲嘆氣的拿小口徑srs來測試了。
雖然並沒有懷著多高的期望,可是當他們使用精心挑選出來的5.8重彈的時候,立刻發現,即便是小口徑狙擊步槍,貌似也比88式的表現要優秀許多。
尺寸短,重量輕,操控起來更加的輕鬆,精準的調校歸零之後,測試的眾人發現,這款槍的射擊表現,一百米的距離上相對區別不大,有區別也有限,但三百米三發彈道分佈的範圍,比88式至少要小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