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襄州,朕敢說,程卿只怕自象州郡一路攻來,也少見如此易守難攻的城池吧!若派遣得力將領,率五萬兵馬駐守,無論夏軍多少兵馬來襲,堅守數月等候援軍到來,總是沒有問題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程不識聞言,再次點頭。
說起來,當初程不識領兵攻至襄州之時,縱然麾下大軍精銳,連戰連捷,士氣高昂,卻依舊在襄城之下折戟而歸,傷亡頗重。
最後,還是程不識攻取了樊城之後,分出近半兵馬圍困襄州,使城中夏軍無力威脅大軍後路。最後江州郡被攻下了,襄州城中的守軍,才在外無援軍,內無糧草的情況之下,被迫投降。
這樣的一座堅城,只怕是沒有那麼容易被攻破的。
“甚至就連漢江,上下游都盡在我軍掌控之中。我內河水師戰艦來去自如,封鎖江面易如反掌,夏軍如何能夠輕易兵至江陵城之下?”
當初狄青率領十幾萬的邕州大營精銳邊軍,攻伐河池郡州縣。就是因為夏軍出動水師封鎖江面,這才使得戰事數月來毫無進展。
而這漢江,比之邕江,江面更為寬廣。水師封鎖之下,夏軍成功渡江的可能性,便極為小了!
只是縱然蕭承說到這裡,此時的一眾朝臣,還是面有遲疑猶豫之色。
“陛下,既是選定城池作為陪都,那還是稍稍穩妥些吧。畢竟將來有朝堂百官需進入陪都之中辦差理政。距離前線如此近,稍有差錯,便是朝堂震盪啊!”
“陛下,且不論夏軍能否能攻下江陵府。但作為的大雲陪都,只要夏軍作勢欲要攻打,就得調集大軍前來駐防,必然影響前線戰事啊!”
這話,說的是極有道理的!
若是選江陵府作為陪都,就算城中沒有蕭承,也沒有文武百官。可作為陪都,在政治上的意義非凡,是絕對不能淪陷敵軍之手的。
只要夏軍少有動作,雲軍就必須有所反應,調集兵馬防守。這就相當於受制於敵,對戰事沒有什麼益處。
不過就算如此,蕭承卻依舊沒有改變想法的念頭。因為這江陵府,相對而言,已經是最為合適的地方了。
靠近前線固然有弊端,可從另外的角度來說,卻也有利於朝廷接收前線軍情、制定調整戰略。而且,還能夠讓國中上下軍民,知道蕭承的志向所在,從而上下一心,進取中原之地。
此時,面對著百官的反對之言,蕭承神情從容澹定,朗聲道:
“如今這中慶城,多有不便。等到陪都建成之後,朕便欲移駐陪都之中。到時候,縱有夏軍兵臨城下,也有朕在呢!”
若是夏軍能夠兵臨城下,那可更讓蕭承高興呢!他手上,到現在可都還握著一張金色策卡【天發殺機】呢!
蕭承此時的語氣澹澹,顯得很是隨意自信。
但就是這麼一句話,便讓剛剛還在激烈反對的朝臣們,頓時安靜了下來。
自蕭承掌權以來,御駕親征,單騎破軍;親入軍營,收服邊軍;輕騎肆虐夏國境內,迫使夏軍回援,挽社稷於將傾……
這諸多事蹟,本就讓蕭承在軍中、民間的威望無比至高。
前些時候,沅江之上的刺殺事件,更是讓蕭承當世無敵的形象,徹底印刻在朝中百官、上下軍民的心中。
此時只是這麼輕飄飄的一句“有朕在”,便讓剛剛還在擔憂夏軍進攻的朝中官員,頓感安心,再無反對之心。
反正只要有陛下在,何須擔心呢?
沉默許久之後,百官對視一眼,旋即齊齊拱手行禮,口中喝道:
“臣等再無異議,全憑陛下做主!”
喜歡太宗皇帝成長計劃請大家收藏:()太宗皇帝成長計劃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