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日光,不燥不驕,恰是正好。
雲國,稷下學宮之中的湖心亭,四周的水榭亭廊,此時人頭攢動。
有身穿士子服的學宮士子,有衣著華麗的權貴官宦子弟,還有打扮簡樸的寒門弟子,齊齊聚集於此。
這其中的許多人,只需打量一眼,便能夠看出這些人絕非是稷下學宮之中的百家士子。但這些打扮各異之人,卻是齊齊盤坐於這裡,齊齊看向不遠處的湖心亭。
湖心亭之中,相貌儒雅溫和,清朗飄逸的老者盤坐當中,為眾多弟子所簇擁。
一名弟子躬身一禮,請教道: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那弟子敢問司業,人心叵測,我等又如何能夠分辨君子與小人呢?”
老者微微頷首,一撫長鬚,朗聲道: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看他的言行行為,觀察他處事的動機,瞭解他志趣所在。只要如此做,那麼人的內心又怎麼能夠掩飾得了?君子和小人,也便由此能夠分清了!”
說到這裡,老者頓了頓,又道:
“若是你們能夠做到這些,便知道了如何識人,那麼也就可以入仕為官了!因為知曉瞭如何識人的你們,也便能夠善任手下有才能的人!”
身邊一眾弟子,頓時恍然大悟,齊齊躬身行禮,道:
“多謝司業教導!”
恰好此時,秋風微撫,舒暢宜人,引得湖面乍起波瀾,泛起粼粼波光。
老者拂鬚而笑,面露欣慰。眾多聽學弟子皆若有思索,齊齊對著老者俯身行禮。一派儒風雅正,師徒相宜的景象。
這稷下學宮雖並沒有對外封閉,但到底號稱雲國最高學府,卻也不是什麼人都能夠進來旁聽的。
而今日,學宮之中能夠有如此盛況,卻是因為如今天下之中,頗有名望的賢者師明哲,於稷下學宮當眾講學。
這位師明哲,也就是湖心亭之中講學的老者,乃儒家當代司業,掌儒家訓導之政,協助儒家門主,管理這偌大的儒家。
自蕭承設立稷下學宮,召集百家賢士以來,除了陰陽、兵、雜這三家攜全部弟子前來投效之外,其餘諸子百家,都只是派來了一部分弟子前來。
各家為首帶隊之人,也多為門中二代弟子,隱隱有接觸試探之意。
隨著雲國雄踞天南,進逼中原,國勢日盛,似有問鼎天下的氣象。同時百家之中,皆有子弟進入雲國朝堂擔任官職。諸子百家對於雲國,這才越發重視起來,開始將門中有分量的人派來,主持雲國門中事務。
這位儒家當代司業,著名賢者師明哲,便是為此而來。
師明哲來到雲國之後,為秉持儒家“有教無類”之理念,便多次當眾開壇講學,讓有心之人皆可旁聽。
若遇到頗有才學的青年才俊學子前來求問,師明哲更是不吝相助,時常親自答疑解惑。
如此行為,自然引得人頗有好感,甚至已經有不少雲國年輕士子,還未進入稷下學宮之中,便已經跟隨著師明哲身後求學。
而就在有士子還想要提問之時,立時便有儒家弟子快步走到師明哲身旁,附耳輕語幾句。
師明哲眼神一動,緩緩起身,朗聲道:
“今日,便到這裡吧!”
一眾士子聞言,不好再詢問,只得齊齊對著師明哲俯身一禮,齊聲道:
“恭送司業!”
師明哲起身,帶著身邊儒家弟子,快步離開湖心亭之中。
剛走至無人之處,便忽然一旁,聽到意味深長的輕笑之聲。
“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可知君子與小人……呵呵呵,那司業覺得,自己是小人,還是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