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朝日初升,便聽得數聲鐘鼓之聲,於皇城城門之上響起。威嚴厚重之聲,迴盪在整個皇城之中。
重重的宮門,第次而開。百官整肅衣冠,手捧朝笏,按照官階次序,走入宣政殿中。
蕭承身穿十二章紋袞服,頭戴冕冠,腰佩長劍,在宮中侍者的簇擁之下,緩步走入宣政殿中,登臨帝位之上。
一眾百官,齊齊跪倒在地,高聲道:
“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禮畢之後,一同上殿朝拜的夏國、黎朝兩國使團副使,此時連忙手捧國書,出列叩拜,高聲道:
“大夏使團,奉吾皇之命,持國書前來,約定和約,罷兵休戰,以修兩國之好!”
“大安上國使團,奉王上之命,締結和約,平息邊疆戰事,使兩國百姓再無兵亂之苦!”
此前三方和談,該給出的代價早已商議完畢。今日上朝,三方只談和約,不談其他,走個過場,也給求和的兩國一點面子。
勝利者,總是不吝嗇那麼一點寬容的。
坐在龍椅之上的蕭承,透過垂下遮擋面部的垂旒,俯視著兩國,沉聲道:
“兵事,兇也,而今三國罷兵言和,當為天下百姓之幸,三國之幸!”
一眾朝堂百官,當即齊聲高呼道:
“吾皇聖明!”
這一套流程走完,這牽扯這麼久的戰事,便算是暫時告一段落。
但這一戰,雲國朝野上下,不會忘記兩國趁火打劫的事情。若非蕭承、程不識力挽狂瀾,雲國社稷就此覆滅。
夏國求和,屬於是因為西南諸郡民意沸騰,被逼無奈之下,只能向雲國低頭。但夏國如今朝堂民間之中,皆有不服之意。
黎朝那邊,更不用說了。割去了四州之地,北境膏腴之地盡數失去,疆域直接削去不少,國力更是大衰。只要黎朝君臣還有一絲心氣,就不可能這麼輕易放棄故土。
這如今的結果,沒有任何一方口服心服。
所以只要雲、夏、黎三國之中,任何一方騰出手來,或者恢復了一點國力,那麼如今簽訂的這一紙和約,只怕立時便會蕩然無存。
蕭承對此,心知肚明,甚至是樂見其成。
手握金手指的他,若是沒有兵出天南,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豈不是有些沒出息?
流程走完,蕭承環顧四周,手上微微以抬。
旁邊陛階之上的馮保,當即心領神會,上前一步,一展手中捧著的聖旨,朗聲道:
“應天順時,受茲明命,大雲皇帝詔曰:
朕惟乾坤德合、式隆化育之功。內外治成、聿懋雍和之用。典禮於斯而備。教化所由以興。夏國柔寧帝姬,柔嘉成性,貞靜持躬。應正奉以妃位,持教六宮,欽此。”
這是一道封妃的旨意,其實就是拿冊封皇后的聖旨改了改拿出來用了。
別管柔寧帝姬的身份是真是假,她畢竟代表的是夏國皇室,身份尊貴。不能封皇后,但也不能有怠慢的。一應制度、封賞、儀仗等,都是按照皇后待遇稍作削減的。
夏國使團之中,岐王作為柔寧帝姬的兄長,上前一步,神色漠然,拱手接旨道:
“謝雲皇陛下!”
雲國之行,岐王保住了自己的妹妹、確定了奪嫡之路、收服了高階繡衣使馮處、磨礪了自己的性子、認識到自己的性格上的缺點,還拿到了足以使楚王失去奪嫡資格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