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如果欠的是命呢!那麼便就只有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償還。
局長濫用私刑,造成冤假錯案東窗事發,法院駁回案子,審判長因此發病經搶救無效死亡,群眾憤怒不已,導致事情進一步擴大化,影響極其惡劣。
接下來的事,便是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
首先是行政處罰,公安局局長劉驍因為個人判斷錯誤和涉嫌濫用私刑造成全縣範圍內的惡劣影響,經縣委和市公安局決定,解除劉驍公安局局長職務,降為刑偵大隊副隊長,並勒令其限期破案。
有人哭便有人笑。
有人降職,相應的就會有人升職,公安局局長一職由一名快退休的老副局長暫代,原刑偵隊隊長升任副局長,副隊長郭孝勇由副轉正。
誰得利最大,誰暗中吃虧。可能一般人看不出來,但明眼人一眼便能看得出,尤其是劉驍這個內行人和當事人,他心裡此時跟明鏡似的。
其次是社會的輿論壓力,在某些陰謀家的推波助瀾下,大量的輿論稱:一個公安局局長,居然濫用私刑,還瞎指揮,可想而知這麼多年來,有多少人受到荼毒,
還有人揚言說:處罰得過輕,用一個退休的老局長頂包!算什麼?這是為劉驍東山再起做讓路嗎?
最後的懲罰雖是無聲的愧疚,但卻是最折磨人的,審判長的直接猝死,經檢查為心肌梗塞而致,但最終的責任還不是落到劉驍頭上,就連他自己也是這麼認為的。
他劉驍沒有處理好案子,被告人鑽了法律空子,在法庭上突然發難,直接引發場面的失控,審判長因為心臟不好,遇上這種事心肌梗塞突發,加上因人群的擁堵,一時間沒有來得及搶救,最終死亡。
而且這位審判長還是他劉驍的堂哥,要不是這樣審判長也不用那麼激動,更不會引發心肌梗塞致死。
“我劉驍做錯事自己被降職這本就是天經地義,誰叫自己這麼大意!開始還以為一切在自己掌握之中,沒想到反倒成了別人的墊腳石和磨刀石。自己完全是活該,可憑什麼死的卻是老哥你呢!”
這才是劉驍真正不能原諒自己的原因所在。
不過還好,市局領導和縣領導還算比較照顧他劉驍,沒有真的讓他一個人背這個黑鍋。指任他全力負責此案,也算是讓劉驍從哪裡跌倒從哪裡爬起來,一雪前恥。
一縷清風迎面吹來,帶著略微的涼意,可是並沒有讓劉驍內心的炙熱和躁動就此磨滅。
“交換殺人?既然被我遇到了!那麼便沒有怕它的理由,這可是很多優秀刑警終其一生都不曾遇到的,偏偏選擇了我劉驍,那我就更沒借口退縮,何況本就無路可退。”劉驍自言自語。
“脫掉這身警服也好,要不然老是瞻前顧後,總想著怎麼更進一步,這樣如何能一心一意去分析案情,官雖說越做越大,在大是大非上考慮的事也越來越周全。可真正退回一線偵查時就顯得縛手縛腳,愈發的吃力。如果官越大破案越厲害,那麼神探就該是他公安部長了。”
“如果這案子放到十年以前,還不是談笑間即破?”劉驍自嘲自諷道。
不管插肩而過的陌生人投來何種異樣眼光,甚至有的人小聲罵道:這人是個神經病!劉驍也只管自顧自的安慰自己。
等停下腳步,他才恍然發現,自己竟然不知不覺間,再一次來到公園。
劉驍呆呆的望著公園裡的椅子,他在想,既然對方能夠以此為聯絡的之地,那麼其必然對這個地方非常瞭解,那麼什麼人對公園如此瞭解呢?
遊客?不可能。經常出沒公園的市民?不能排除,但範圍太大。公園管理員?有那麼點意思。在裡面擺地攤的小攤販?可能性很大。
哎呀!劉驍重重的拍了一下自己的頭,怒其不爭,恨其不智。
兇手肯定是對王強恨之入骨的人啊,為了殺王強不惜與別人交易,更是連王強的女兒也搭競速,這得多大的仇恨?這便是殺人動機,再把範圍鎖定到對公園瞭若指掌的人群中,不就得了嗎?
不論是何種方式殺人,都必有其動機所在,哪怕花樣千變萬化,仍然離不開殺人動機這個最根本的目的。
交換殺人只不過是為了製造不在場證明,可越是這樣便越證明殺人動機就越強烈,按照胡建軍的說法。兇手說自己是賭徒,那麼以兇手的智慧,能想出交換殺人這種瘋子才會有的構思,便不會想不到警方會以胡建軍為突破口找到他。那麼所謂的是賭徒便一定不是賭徒,只是障眼法。
當然這一切的存在前提是所謂的交換殺人不是胡建軍為了多活一段時間撒的彌天大謊。否則自己就真的成了犧牲品了,還得白搭上堂哥的性命。
一念至此,劉驍便即可起身回公安局,不!準確的說他去的是刑偵大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