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早在漢代便出現了培養反季節蔬菜的溫室大棚。
《鹽鐵論》稱漢代富人食“冬葵溫韭”。
溫韭,即以溫室技術培育的韭菜。秋葵是秋季食物,能在冬季吃到秋葵,要歸功於漢代“溫室大棚技術”。
古代先進的技術大多首先應用於宮廷。
當時,漢代長安便專為宮廷設有蔬菜溫室。
《漢書·召信臣傳》明確記載了古人吃反季節蔬菜一事。
召信臣是當時有名的奉公守法的官員循吏),當時皇家蔬菜特供基地“太官園”種植反季節蔬菜,每年開支很大,召信臣便建議不要這樣做:
“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信臣以為此皆不時之物,有傷於人,不宜以奉供養,乃它非法食物,悉奏罷,省費歲數千萬。”
即負責皇帝伙食的“太官”,為了在寒冷冬季也能吃上韭菜等蔬菜,便把韭菜種子撒在室內泥土上栽種,並且在屋頂上用竹子和薄布架設起溫室大棚。
召信臣稱這種反季節蔬菜是“非法食物”,不能吃,顯然這是睜眼說瞎話,其真實目的是勸皇家不要太奢侈。
但為皇家生產、供應反季節蔬菜,在兩漢時期均沒停止。
除溫室大棚外,蘇幕遮還問起楊塵是如何發現的可用火牆和壁爐來取暖。
不由得蘇幕遮不好奇。
有了火牆和壁爐,人們禦寒效率倍增,冬季的生活質量不知好上了多少倍!
楊塵見糊弄不過去。
只好說這些都是在古書中所見。
但這其實也是華夏先民的智慧結晶。
火牆和壁爐,簡單說就是古代版“中央空調”,早在秦朝的時候就出現了。
考古學家在秦咸陽宮遺址中便發現有三座壁爐,其中兩座壁爐供浴室採暖。
相比於火盆、火塘,壁爐的散熱面積大,木炭在壁爐中燃燒的時間也更長。
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
在發現了壁爐的同時,考古學家也在秦長樂宮遺址發現了火牆的做法:
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用來取暖。
壁爐和火牆採暖克服了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反映了秦朝建築採暖技術上的進步。
到了漢代,更出現了專門用來取暖的“溫室殿”。
溫室殿,即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也是朝臣議政和收藏圖書的重要殿所。
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裝置。